随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联袂走高,近期国内调控政策对物价上升的容忍度明显增强,这在食糖基本面良好的背景下很可能抬升这一品种价格的整体运行区间,并为之留出更为广阔的上升空间,主产区现货糖价突破6000关口近在眼前。 外部环境与调控对CPI容忍度的提升 从近期国内外市场表现不难看出,各国政府大肆增加货币发行的副作用已经开始显现,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集中体现在对大宗商品的追捧上,衡量26种大宗商品价格的CRB指数已经冲至两年来的新高,返回到2008年10月的水平。众多商品中表现抢眼的除了创出新高的黄金外,基本面优秀的软商品和农产品也不乏亮点。 至今为止,我们能看到的是政策对于大宗农产品的调控力量有限。如果说当前玉米、棉花、白糖等大宗商品的高价已经反映了其供应紧张的绝大部分,那么调控之手的退让带给市场的就只有商品价格的“更上层楼”了。 如果说四季度甚至2011年国内政策对CPI容忍度继续提升,那么本质上就变成对糖价运行区间提升的默许,在此基础上糖价本身会迎来新的突破吗?我们只有拭目以待了。 糖价坚挺关键在于新榨季的产量难定 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反复论证了2009/2010榨季不存在“糖荒”的问题,近期中糖协发布的2009/2010榨季截至9月份食糖产销简报也证实了这一点。2009/2010榨季全国共生产食糖1073.83万吨,比上一榨季少产糖169.29万吨,其中,产甘蔗糖1013.83万吨,产甜菜糖60万吨。截至2010年9月末,本榨季全国累计销售食糖1042.13万吨,累计销糖率97.05%,与去年持平,工业库存32万吨。 相比去年同期,本榨季工业库存要低5万吨,但国储糖投放增加24万吨,因而短期内市场供应还是相对充足的。然而市场担心的是,除了新榨季储备糖总量同比下滑近100万吨之外,新榨季食糖产量的不确定性和对广西主产区天气的担忧才是业内硬挺糖价的关键。 对于2010/2011榨季,市场当前最为关心的是国内食糖产量能达到什么水平,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当前南方产区甘蔗还未开榨,糖料糖分积累也尚不完全,判断最终产量为时尚早。即使从历年中国糖业协会在11月初的全国糖会上进行的产量预判来看,平均准确率也不到90%。据此,我们判断新榨季食糖产量只能从糖料种植面积增减以及主产区调研状况两方面来判断。 首先从全国2010/2011榨季主产区糖料种植面积增幅来看,北方三大主产区糖料扩种较多,均超过30%,其中内蒙古产区增幅76.5%。2009年在高糖价的刺激下,北方产区出现多年减种甜菜后的首次扩种,若后期待榨甜菜获得较好维护,新榨季整个北方产区甜菜糖产量有望达到90—100万吨,实现近50%的增长不是没有可能。 针对主产区糖料种植面积增幅较小的现状,笔者于8月份对国内最大的主产区——广西的糖料长势做了调研。从全广西来看,由于种植面积增幅较小,因此对新榨季产量恢复来说并没有打下好的基础,而多方调研结果显示,广西糖料长势差强人意。 首先,今年年初的春旱导致新植甘蔗分蘖和出苗比较差,断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新植蔗的每亩甘蔗有效茎数较往年下降了300—600株,这直接限制了新榨季新植蔗单产的提升。其次,夏季广西降水虽然增多,但降水时间过于集中,尤其对拔节期施加的肥料冲刷严重。同时由于农村劳力不足,蔗农多采取直接撒肥的方法而非培土盖肥,导致雨水对肥料的冲刷程度加剧。再次,推迟播种和天气异常导致无论新植蔗还是宿根蔗的生长均较往年缓慢,植株偏矮,尤其是来宾、河池等地区的甘蔗有效茎较往年低30—40公分,这对于甘蔗的单产也是一大损伤。另外,作为当前广西甘蔗主力品种的新台糖22号已经出现较明显的退化,但有没有更好的品种能够实现大量替代,也是困扰广西糖料单产提升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的来看,在种植面积增幅不大以及甘蔗长势受到天气等因素制约情况下,广西食糖大幅度增产的可能性不大。但后期并无天气灾害、相对适于甘蔗生长的环境因素对单产的恢复性提高还是有裨益的,据此判断广西新榨季食糖产量很可能与上一榨季持平,达到720—750万吨。 云南地区种植面积小幅萎缩,同时春旱对宿根蔗有一定影响,但受益于后期天气较好以及糖厂勤于护理,预计最终产量有望实现一定恢复性增长,达到200万吨水平。广东糖料种植增加给该产区带来增产的希望,而海南糖料种植锐减也使得该产区减产毋庸置疑,粗略估计两省产量分别达到110万吨和35万吨,全国食糖产量预计达到1190万吨水平。 预期新榨季食糖产量有所增长,但国储调控能力的下降以及进口糖供应成本的提升却也成为提升新榨季糖价整体运行区间的基本面原因。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