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阶段,郑州强麦单边上涨趋势渐趋缓和,并逐渐转变为高位区域性振荡整理走势,其中主力合约1105于10月11日创下2635元新高,随即冲高遇阻回落,走势渐趋平稳。昨日重返2600元以上,而持仓量由节前最后交易日的15.9万余手显著拓展至昨日的20.1万余手,增仓4.2万余手,多方增量资金逢低主动吸纳,致使盘面低位遇撑回升。尽管目前强麦注册仓单达到5096张,有效预报量为480张,两者合计为5576张,即55760吨,相比单边持仓量10万余手即100万余吨而言,依然微不足道。 国际小麦供应紧张缓解 全球小麦存量2011年预计将增加至1.84亿吨,比9月初预计的高300万吨。而国际谷物理事会维持其8月小麦产量预测不变,为6.44亿吨,并下调全球库存预计至1.83亿吨。局部而言,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小麦出口数据上调,抵消哈萨克、俄罗斯和乌克兰小麦和粗粮出口减少,导致未来全球小麦供应依然充足。 目前俄罗斯和乌克兰等黑海国家小麦产区迎来有利降雨,改善干旱,提振冬小麦播种。另外,今年夏季小麦价格大涨,可能促使美国和法国等小麦主产国农户大幅提高小麦播种面积。预计今年小麦产量将达到1000到1120万吨,明显高于去年阿根廷小麦产量750万吨。而澳大利亚政府预计2010年小麦收成2510万吨,而其小麦增产改善了出口前景,预计小麦出口量可能从上年的1500万吨大幅增至1700万吨。由于东海岸天气情况改善,出口可能超过1800万吨。 尽管如此,最近全球小麦市场价格大幅上涨,预计将使全球小麦贸易减少至1.2亿吨,引发市场对供应的严重担忧,很多出口地区出现极端灾害性气候状况,使全球小麦供应趋紧。 据印度农业部长表示,虽然印度政府粮食库存庞大,但是印度没有马上取消小麦出口禁令的计划,本年度印度小麦产量有望达到创纪录的8200万吨,因为季风降雨理想,土壤墒情良好,根据新的食品安全法案,印度农业部需要了解食品需求,在此之前,印度农业部不会允许小麦出口。受此影响,美麦结束单边上涨趋势,并转变为区域性振荡整理走势,其中主力12月合约基本自8月初开始陷于680—760美分区域波动,走势弱于国内强麦。 进口成本形成支撑 进口成本对国内小麦构成心理支撑,国内小麦产量连续六年增长,整体供应较为充足。目前10月交货的美国2号软红冬小麦FOB价格为299美元/吨,合人民币2007元/吨,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2883元/吨,由此对国内小麦构成心理支撑作用。 消费渐趋旺盛 10月是传统意义上的面粉销售旺季,随着天气逐渐转凉,国内面粉市场需求开始回暖。由于备货需求加大,面粉加工企业采购小麦的积极性也随之增加,农户手中的小麦将不能满足于面粉厂的需求,其采购渠道也将向贸易商及粮库转变,而私人贸易商又不急于销售手中小麦,相应的采购成本势必将有所提高。 近期,很多主产区面粉厂已经连续小幅调高面粉出厂价格。加上近期饲料麦需求仍较大、沿海运费坚挺走高,这都刺激南方销区行情缓慢回升。销区面粉加工企业在开工率提高、库存陈麦基本耗尽的情况下,采购新麦的积极性大幅提升,产销区购销活跃,这或将推动小麦价格继续保持稳中上扬的走势。 收购主体延续多元化 小麦作为全年粮油作物收购的开始,其价格的变化和走势对其他粮油品种起到关键性的导向作用。今年小麦市场由于托市收购量的大幅减少,市场变得较为复杂,当前各地市场新麦的均价较开秤初期上涨0.04—0.1元/斤,农民惜售心理严重,抢粮呼声变得越来越强。虽然2010年新麦收购尚未结束,但由于国内主产区新麦收购价基本高于托市收购底价,托市收购已基本结束,推动小麦市场价格维持高位波动。 收购价格小幅上涨 经国务院批准,2011年生产的白小麦(三等,下同)、红小麦和混合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95元、93元和93元,比2010年分别提高5元、7元和7元。预计明年托市收购底价提升对当前市场影响有限,其影响力度小于往年,原因是当前小麦市场价格明显高于托市收购价格。从市场价格与托市底价对比来看,市场价格与托市底价的空间已经接近200元/吨,这也给市场价格以一定空间,托市收购底价毫无疑问是小麦市场底价,由于近三年来,两者价差逐渐扩展,如果托市底价明年提高幅度不大,就很难对较高市场价格继续形成拉升作用。另外,今年托市收购政策执行前期,市场价格快速拉高,波动较大。在国家停止托市收购之后,市场价格并未明显回落,整体缓慢上涨,也说明在市场价格明显高于收购底价时,该政策影响力度趋于减弱。 综上所述,受国际农产品价格高位振荡、国内通胀升温、现货价格坚挺、收购价格上调、面粉销售旺季到来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强麦市场或将延续高位区域性振荡整理,并可能向上突破。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市场购销情况、及相关农产品价格走势也将对强麦短线走势产生重要影响。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