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过后,国内商品市场涨势如虹,棉花、天胶和白糖价格纷纷创出历史新高,其中以天胶涨幅为甚。截至10月15日,在短短6个交易日里,沪胶价格的涨幅超过18%,这样的行情极为罕见。笔者认为,眼下天胶市场的行情走势已然超越了其基本面所能支撑的范畴,从经验来看,不论何种品种在疯狂情绪下走出的价格飙升,最终都会以快速的去泡沫化行情来宣告涨势的结束。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推动行情上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毫无疑问是供求关系。但在期货市场决定商品价格的供求关系已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产出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其中还应包含投资需求。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即在行情上涨阶段,供求关系会愈发紧张,但生产和终端需求之间的差额并没出现剧烈的变化,那么市场的供求关系又因何而紧张呢?笔者认为,这是投资需求在发生作用。当市场的流动性趋向过剩时,投资需求就会涌现,货币到处寻找投资的机会,而适合长久储备的工业品和生活品资源往往就会首当其冲,成为最佳的投资选择。在市场看涨某个商品时,贸易商就会有显著的惜售待涨行为,这样的行为可与国家收储行为类比,不同点在于吸收储备和释放储备的时间跨度不一样,但对市场的供求关系改变是相一致的。而民间吸储更具隐蔽性,因此当市场出现看涨情绪时,即造就了极端的供求关系失衡现象,我们会看到现货流通量急剧减少。但反过来,在行情转折下跌时,现货又会突然涌现,给市场带来助跌的压力。事实上,市场上的库存减少量仅仅局限于消费终端和生产源头之间,但投资需求可以改变流通过程中的供求关系,并进而对价格产生影响,尤其在行情剧烈波动时,这样的影响尤为显著。 就天胶市场而言,供求关系的一头是天胶生产,另一头则主要是汽车轮胎消费。从全局来看,2010年市场预测全球的汽车产量将恢复到7000万辆水平,这一产量介于2007年和2008年的产量之间。2007年全球汽车产量大约为7300万辆,2008年为7100万辆左右,而2009年因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汽车产量锐减到了6100万辆水准。因此,眼下的汽车产量仅仅是恢复到了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准,远未达到超越的程度,所以,天胶价格在创出历史新高之后是否还会有更大的作为,需要再三斟酌。 虽然2009年全球汽车产量处于大幅衰退阶段,但国家收储的力量对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了平衡,同时各国政府出台的汽车消费扶持政策对市场提供了预期看涨的支持,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又带来泛滥的投资需求,这些因素对天胶价格的回升打下了基础。应该说,2010年的天胶市场延续牛市可以说是必然的,因为全球汽车市场的需求增长不仅仅来自于中国,同时还来自于衰退程度深重的欧美市场,需求的共振现象足以支持天胶市场的牛市格局。不过,上半年欧洲主权债务风波还是给商品市场带来不小的动荡,以至于天胶价格在供应淡季反而走出了调整行情。而当欧元危机云开雾散之后,美元的持续大幅贬值无疑为商品价格的补涨迎来契机。美元贬值、新增贷款超预期、汽车销售改变下滑势头以及海南的水灾等等诸多利好题材接二连三,如果说美元贬值和货币流动性放大等因素对所有商品来说是相同的话,那么中国汽车8月和9月汽车销售的回暖势头以及海南的水灾题材则是天胶市场所独享的利多题材,因此也造就了天胶涨势的非同一般。 但值得注意的是,首先,海南的水灾对天胶产量的影响应该是有相当局限性的。据了解,海南水灾并没有对天胶的库存造成实质损害,耽误的仅仅是短期的割胶进程以及运输过程,因此这一题材应该说是一个非常短期的利多题材,且其影响力也是十分有限。其次,关于汽车销售回暖现象,笔者认为,其中既有传统消费旺季的因素,同时也有在优惠政策结束前提前消费的因素存在。因为我国的汽车消费优惠政策延续到2010年年底,在国内城市汽车拥堵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这一政策是否还会继续实施应是有很大疑问的。若新年度没有汽车消费优惠政策,那么过去两年的汽车井喷需求在新年度恐难将以再现。因此,从中远期来看,终端需求的增长模式应会有新的变化出现,对胶价的支持力度也会趋向减弱。最后,目前的通胀问题已经把我国的货币调控政策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政府未来不可能不有所作为,因此政策风险也是一把悬于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总之,后市利多题材有转弱趋势,而潜在的利空因素正在不断积聚。 此外,从期现价格的比较来看,期货价格从上半年的巨幅贴水,已经显著向升水格局转变。截至10月15日,期货结算价格已高过现货价格1000元/吨。过去一年中,当期现价差超过1000元/吨,都走出了阶段顶部行情,因此我们要重视现货跟涨意愿出现弱化的征兆。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天胶在31000元/吨上方,多头已不宜恋战,后市胶价在31000元/吨上方停留料难超过一个月,下看28000元/吨。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