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上周六发布最新一期“CMRC朗润预测”显示,预计四季度GDP(国内生产总值)较去年同期增长8.9%,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较去年同期上涨3.3%。 对于持续较高的通胀压力,参与预测的专家们认为第四季度通胀压力在缓和,在23家机构中,只有4家机构预计第四季度还将加息一次,而其余19家机构则认为年内再度加息的可能性不大。 连续三个月“撞线”的CPI何时见顶?加息周期是否打开?未来楼市调控又将如何开展?经济学家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问题一 CPI“拐点”何时到来 迭创新高的CPI涨幅备受经济学家们的关注。统计显示,9月CPI较去年同期上涨3.6%,涨幅创下23个月来高点。对于通胀持续较高的原因,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力价格上涨是重要原因。 ●盛来运(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 完成调控目标有希望 后期影响价格上行和下行的因素并存。尽管存在价格上行的压力,如果后期通胀预期管理得当,那么完成全年的宏观调控预期目标仍然是有希望的、有可能的。 ●汪涛(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10月份CPI可能触顶 CPI可能于10月份触顶,达到4%左右。食品价格上涨是推动9月份CPI增速升至3.6%的主要原因,但食品价格环比上涨势头已经减弱。预计10月份CPI同比增速将接近4%,但到12月份将回落至3%左右。 ●陆挺(美银美林经济学家): CPI还将在高位徘徊 1990年时,我在国内读大学,那时的食堂蔬菜价格比肉价便宜。后来去美国留学时,发现美国的菜价比鸡腿价格还高。因为蔬菜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肉却是资本密集型行业。今年菜价涨幅超过肉价,除了天气原因外,也反映了劳动力成本推动蔬菜价格上涨。我们预计四季度CPI会回落,不过回落之后的CPI涨幅还将在3.5%左右高位徘徊。 问题二 加息周期是否打开 猜测数月之久,在较多分析师认为中国不会或不必加息的时候,中国人民银行却在上周突然启用利率工具。这是中国时隔34个月后首次加息。此轮加息意味着加息预期重燃还是央行货币政策中一个短暂的休止符?众多专家的态度并不一致。 ●曹远征(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进入新的加息周期 这次加息预示着中国进入新的加息周期,主要原因来源于通货膨胀的压力。事实上,无论对基准利率采取怎样的动作,市场利率已经在不断上升,如民间借贷利率上升。此次小幅加息对汇率、楼市等的影响幅度都不是很大,继续加息具有前提条件。什么时候再加?如何加?还要看接下来的经济情况。但从宏观角度上来看,加息周期启动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 ●宋国青(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加息是随机事件 目前宏观经济变化非常快,因此,央行是否加息取决于未来经济发展整体情况,是随机事件。中国宏观调控主力军不是利率,而是数量控制。所谓加息周期是格林斯潘发明的,结果不断产生通胀预期,泡沫越来越大。因此,如果加息,最好一步到位。 问题三 调高CPI“警戒线”是否合理 年初政府为今年CPI制定的目标为全年增长3%,这也是衡量通胀的“警戒线”。和中国同为“金砖四国”的巴西今年9月CPI上涨4.7%,俄罗斯上涨7%,印度在8月的CPI更高达9.9%。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由于中国近期仍然可维持9%的经济增长率,通胀“警戒线”不应该局限于3%,可以上涨到4.5%。此外,有多位学者在不同场合建议,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 ●姚景源(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 物价稳定是目前宏调 最重要指标 中国通胀“警戒线”设多高是一个学术讨论,由于食品在整个CPI当中占的比重太大,占到了三分之一,因此,CPI上涨会使中低收入群体受到的影响更大。从这个角度来说,应当尽可能让通货膨胀率低一些,要保持整个物价的稳定。我还是主张通货膨胀率尽可能要压低。 ●黄益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新兴市场国家 CPI高一些很正常 新兴市场国家的CPI涨幅会高一些,这很正常。作为学术讨论,我同意适当上调通胀“警戒线”的看法,我们过去一直把通胀目标压得很低。不过,随着要素价格调整,会推高CPI水平,如果通胀目标不变,会影响调结构、经济政策的制定。 问题四 加息将如何影响楼市走势 尽管加息并非针对房地产市场的直接调控手段,但对正处于调控敏感期的房地产市场影响重大。加息将强化新“国十条”和9月底出台的“五项措施”的调控效果,增加持有成本,进一步抑制购房需求。 ●曹远征(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保障性住房建设 将对楼市起到巨大影响 当前的楼市调控主要针对需求,保障性住房建设将对楼市起到巨大影响。中国每年新房上市约960万套,预计今年共修建580万套保障性住房,相当于满足60%的基本住房需求,未来三年,政府还计划建设1750套保障性住房。如果持续下去,房地产市场结构可能发生改变,由以售为主变为租售并重,房价问题将得到解决。 ●宋国青(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最先下降的是销量 按照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周期,信贷紧缩之后销量往往最先下降,然后是新开工面积,投资下滑略微靠后,而房地产价格调整最为滞后。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