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期货股票投资高手故事

博时基金邓晓峰:现在是价值投资的好时机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0-10-25 16:10:11 来源:证券时报网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的名言,同样适合眼前的A股市场。

近一年来,以创业板为代表的中小盘股受到市场热烈追捧,估值越来越高,已是高处不胜寒;而低估值的蓝筹股一直被丢在市场遗忘的角落,让投资者心中充满迷惑。到底价值投资还有没有空间?到底从年初说到现在的风格转换能不能实现?一批分红回报率高过债券的蓝筹公司是否值得投资?证券时报特邀博时基金公司股票投资部价值组投资副总监、博时主题行业基金经理邓晓峰,就相关话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目前没有重大系统性风险

证券时报记者:在2600-2700点之间,股市已横盘震荡了相当一段时间,现在是否正面临方向性的选择?往哪个方向的可能性更大?为什么?

邓晓峰:从经济基本面来说,中国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非常强劲,内需旺盛。这从房地产市场也可以看出,即使国家对二套房出台了限制性措施,房地产市场的成交量在经历了短暂的调整后,仍迅速回升。归根到底,中国的人均GDP处于较低水平,向上的空间仍在,居民的消费需求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再加上社会负债率不高,居民的家庭资产负债表也比较健康。中国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没有重大的系统性风险。

目前的不确定性因素在于,如果9、10月份房价上涨幅度较大,成交过于火爆,政府可能会实施更加严厉的调控政策,这将给市场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

很多中小公司质地平平,经营多年,营业收入也就几个亿的规模,行业地位并不突出。上市后,市值动辄几十亿、上百亿元。如此高估值,难免诱惑大股东和管理层失去扎扎实实做实业的动力,转而通过多种手段去做市值,通过减持股票实现利益。中小盘公司过度扭曲的定价,不利于产业的进步和实体经济的增长,并威胁股票市场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现在已出现了多起创业板和中小板公司的高管辞职事件,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

市场结构性风险较大

证券时报记者:未来什么样的力量将对市场方向起决定性作用?已经谈论了一年的市场风格转换,是否已经开始?中小盘股的泡沫是否会降低,而低估值的蓝筹股是否已具中长线投资价值并终将获市场认可?

邓晓峰:中小盘公司的高估值和泡沫,折射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的丧失,不利于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

很多小公司质地平平,经营多年,营业收入也就几个亿的规模,行业地位并不突出。上市后,市值动辄几十亿、上百亿元。如此高估值,难免诱惑大股东和管理层失去扎扎实实做实业的动力,转而通过多种手段去做市值,通过减持股票实现利益。过度扭曲的定价,不利于产业的进步和实体经济的增长,并威胁股票市场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现在已出现了多起创业板和中小板公司的高管辞职事件,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蓝筹公司一年的分红率回报率超过5%,却仍然被市场所唾弃,市场的结构分化几到极致。

这就凸显了市场的一个悖论,因为中小盘股的泡沫有破灭的风险,如果中小盘股向下调整,可能会带动大盘蓝筹公司股价再下台阶,所以大家都很谨慎。因为大家都不看好,蓝筹股没机会,所以要继续炒热中小盘股票。眼下的市场就在这样一个悖论中循环,但这个悖论迟早会被终结,基本规律还是要起作用的。

对于我们来说,这种结构性风险没有太大的影响,我们会遵从市场规律并结合基本面来进行投资。

部分蓝筹公司股价与2007年高点时相比,已跌了2/3,净利润较2007年却增加了一倍,年化分红回报率也在5%以上,好的投资时机已经到来。

创业板高估值的两大危害

证券时报记者:创业板解禁高潮将在下半年来临,有市场人士认为大小非会疯狂套现,会给A股市场带来系统性风险,您怎么看?

邓晓峰:这个过程多久终结我不知道,但是迟早会发生,这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现在蓝筹股已经具备了较大的投资价值。部分蓝筹公司股价与2007年高点时相比,已跌了2/3,净利润较2007年却增加了一倍,年化分红回报率也在5%以上,但目前这种公司并未引起市场的重视。因此,从投资的角度看,好的投资时机已经到来。

从半年报数据看,创业板公司高成长名不副实。今年上半年创业板净利润增长率不如中小板,中小板不如主板。企业如何获得高成长?高成长往往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行业处于成长期,这与公司是在创业板或主板上市都没关系;二是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优秀,有竞争优势。

目前创业板的高估值主要带来了两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导致了社会资源的错配;二是导致了负向的激励作用,上市公司不是从企业本身做事业、求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是从做大市值、在二级市场减持去实现利益。

因为政策始终如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很多人对地产股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导致其估值非常便宜,但有些公司的销售额、利润情况以及增长速度,都处在一个比较好的时期,尤其是一些大的全国性房地产公司,它们追求的是周转率,不是过多的博取囤地带来的增值。所以,不管从产业角度,还是二级市场投资的角度看,市场选择一致规避地产的背后,却是投资价值的显现。

房地产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证券时报记者:现阶段有人非常担忧房地产泡沫,如何看待中国的房地产行业?

邓晓峰: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从本质上来讲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目前的问题是相对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来说,房价太高。因此,这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控,不要让房价过快上涨,对投资性需求限制,对投机性购房进行打击。政策的方向是不断强调对投机性购房的打击,满足刚性需求,从这两个角度共同着力让房地产市场逐渐回归理性。

从刚性需求的角度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仍然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真正较高品质的房屋主要是近10年才大规模开发出来,此前很多房子主要是单位建房,户型结构老旧、小区配套缺失。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改善性需求巨大。另一方面,中国处于快速城市化之中,新增的需求也很大。房地产市场仍然有足够大的发展空间,很多房地产企业因此具有较好的投资价值。尤其是一些大的全国性房地产公司,它们追求的是周转率,不是过多的博取囤地带来的增值。此类大公司有更多的调整价格适应需求的动力,追求卖更多的房子。这些公司的高速发展是推动房地产行业良性发展的动力。破解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困局离不开这些大的房地产龙头公司。

目前房地产行业所处外部环境比较差,但对一些管理优秀的公司,这种环境也许更加有利。一些大公司目前正处在一个高成长时期,不利的外部环境,反而为投资人提供了比较好的介入机会。因为政策始终如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很多人对地产股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也导致其估值非常便宜,但有些公司的销售额、利润情况以及增长速度,都处在一个比较好的时期,所以,不管从产业角度,还是二级市场投资的角度看,市场选择一致规避地产股的背后,却是投资价值的显现。

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并不需要太担心。一方面,中国中央政府的负债比较低,而税收却在高增长,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偿付能力是非常强的。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有两块大资产——国有企业和土地,到今年8月份为止,央企利润已经超过1万亿元了。说到底,这不是大问题,现在担心越多,风险其实越小。

在监管机构的有效监管下,中国的银行降低了杠杆,提高了拨备,一旦有系统性风险苗头出现的时候,监管层就开始从制度、系统层面进行化解。市场严重高估了中国银行[3.56 1.71%]的风险,但许多认为中国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差的投资者,自己却在做非常缺乏风险控制的赌博,他们自己的风险控制能力可能远远低于银行系统。

中国银行业的风险低于发达国家

证券时报记者:出于对房地产和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的担心,对处于低估值状态的银行股,您怎么看?

邓晓峰:对于中国银行业,可以从三方面看:第一,中国处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银行作为金融的中介,能够分享社会的高回报;第二,中国的银行业经历了制度性变化,近十年内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目前商业银行初步建立了对员工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有了这套机制,银行能够有效控制风险,提高利润;第三,我国银行的业务比较传统简单,以存贷业务为主,没有过多的结构化产品、衍生金融工具,管理技能的改善与简单的业务共同作用,带来制度性红利。

中国银行业有一个独特的背景是监管比较强势。在所有发达国家都不可能对银行做的事情,中国可以做。在监管机构的有效监管下,中国的银行降低了杠杆,提高了拨备,一旦有系统性风险苗头出现的时候,监管层就开始从制度、系统层面进行化解。我并不认为中国银行业的风险高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

过去我们对发达国家的银行系统存在盲目的信任和高估,次贷危机暴露了美国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和监管的缺失。减少过度的金融创新,银行业回归传统业务及接受严格监管,是本次危机给我们的教训。

说到中国的银行,一个普遍的共识及谬误是因为利率管制,中国的银行业有过高的利差。确实,我国利率没有市场化,但中国银行业的利差在全世界并不高,更低于许多利率市场化的国家,美国银行业的利差就高于中国。事实上,银行利差的本质是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收益率的差值,反映的是资金的时间价值。在一个GDP 高增长的国家,资金的时间价值高是正常的情况。中国的银行能够有这么高的回报,归根到底是中国经济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期,资本回报率比较高,银行分享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红利。

至于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其实并不需要担心。一方面,中国中央政府的负债比较低,而税收却在高增长,今年1—7月份的税收超过了经济发展水平良好的2007年全年的水平,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的税收是萎缩的,但中国的税收却在高增长,无论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它们的偿付能力是非常强的。

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有两块大的资产,国有企业和土地。美国政府的权利只是税收,没有多少资产。到今年8月份为止,央企利润已经超过1万亿元了。说到底,这些都不是大问题,现在政府和学界不停的在讨论,担心越多,讨论越多,风险其实越小,我们已经未雨绸缪,提前调整政策。

可以说,市场严重高估了中国银行的风险。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许多认为中国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差的投资者,他们自己在做非常缺乏风险控制的赌博,他们自己的风险控制能力可能远远低于银行系统。

各层次的内需产品都有发展空间

证券时报记者:近期内需股再度走强,这种强劲的势头能否持续?如何看待中国内需股的投资机会?

邓晓峰:中国的内需很强劲,美国债务危机只是短暂影响了中国的发展,现在中国的房子、汽车、零售等各方面的数据都非常好,中国经济内生的稳定性很强。

随着调整收入分配的深化,劳动者收入水平上升,他们的需求会扩张,社会的总需求也会增大。再加上中国的收入水平是阶梯状的,差距比较大。因此,各层次的内需产品都有非常广泛的空间。

至于投资机会,投资者可以对比一些简单的数据,只要中国人均消费的某类东西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那就是潜力最大的,也是最有投资机会的。

汽车行业的美好时光应该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许多合资企业在中国的工厂与母国工厂相比,其人均生产率低了10%—20%,但工人的工资只有发达国家的1/5—1/10,其资本投入比母国更是低了30%—50%,汽车业有较高的生产率、较低的人工成本和资本投入,有增长的需求,利润当然会非常高,股东回报也相当丰厚。

汽车股的美好时代仍会继续

证券时报记者:从半年报看,您一直重仓汽车股,但是也有数据说现在汽车业产能过剩,您如何看待汽车行业,投资机会在哪里?

邓晓峰:汽车行业是未来仍然有很大空间、内需型的耐用消费品行业。中国汽车的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中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消费品已经不多了,汽车是到了广泛进入家庭的时候了。

从供给层面看,目前合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运作能力都比较高。这些企业经历过2003-2005年那波从高峰到低谷的阶段,现在已变得相对谨慎,很少会做超出市场需求的产能扩充。

中国汽车业生产率提高非常迅速。许多合资企业,在中国的工厂与母国工厂相比,其人均生产率低了10%—20%,但工人的工资只有发达国家的1/5—1/10,其资本投入比母国更是低了30%—50%,汽车业有较高的生产率、较低的人工成本和资本投入,有增长的需求,利润当然会非常高,股东回报也相当丰厚。

随着行业壁垒不断抬高,在整个市场都在增长的情况下,大多数公司都会受益。这个行业的美好时光应该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在一个不增长的市场情况下,竞争才会特别残酷。不过,投资最关键还是要寻找有竞争力的企业,即使在这样的一个好行业,在市场调整时,一些公司也会被淘汰。

证券时报记者:对于目前市场热捧的电动汽车,您怎么看?

邓晓峰:电动汽车是行业发展的方向,这个方向的明确,应该说提升了整个汽车行业的长期价值,但目前市场可能反应过度。电动汽车在真正进入产业化后,主导和领先的可能并不是现在市场上这些热门的公司,整车企业可能会占据主导地位。

整车企业是产业的核心,过去只是没有方向,现在在方向已经明确后,它们只需要在这个方向上前进即可。

目前市场正处在结构性风险之中,谁都不知道中小盘股泡沫什么时候破灭,但是这个泡沫的破灭一定会发生。一旦中小盘泡沫破灭导致蓝筹公司股价下跌,对投资人来说,将是一个价值投资的机遇。在策略上,一方面,我们坚决回避风险大的行业和公司,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好的投资标的,我们会坚持持有。

中小盘股泡沫早晚会破灭

证券时报记者:四季度市场的投资机会在哪些领域?您打算采取何种投资策略?

邓晓峰:目前市场正处在结构性风险之中,谁都不知道中小盘股泡沫什么时候破灭,但是这个泡沫的破灭一定会发生。一旦中小盘泡沫破灭导致蓝筹公司股价下跌,对投资人来说,这将是一个价值投资的机遇。

在策略上,一方面,我们坚决回避风险大的行业和公司,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好的投资标的,我们会持有这些好的标的。因为持有它带来的回报会超过社会的平均回报水平,这是一个简单而清晰的判断标准。

股票市场的现状又是一个轮回,依稀又回到了2001年之前的状态。2001年股市的泡沫破灭后,市场推倒重来,痛定思痛,开始注重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的价值创造,2003年价值投资开始在中国股市大行其道。也许,历史总会惊人相似。

难得的价值投资的机遇

证券时报记者:现在市场热炒“高成长”,价值投资似乎有过时的意味,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您怎么看待价值投资?

邓晓峰:现在是价值投资的好时机,无论是企业的发展、公司估值水平,市场都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这是很难得的机会。

成长本来就是价值的一部分。价值投资,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公司的总市值与其利润及增长潜力是否合理,是否匹配,以常识和逻辑去判断,投资回报的来源是公司本身的价值创造,而不是博弈。通过看公司、看估值、看回报率,然后进行判断,这样资本市场才能有效配置资源,对社会产生正的贡献。

A股市场的现状又是一个轮回,依稀又回到了2001年之前的状态。2001年股市的泡沫破灭后,市场推倒重来,痛定思痛,开始注重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的价值创造,2003年价值投资开始在中国股市大行其道。也许,历史总会惊人相似。

价值投资的守望者

三年前,证券时报记者和上海某基金公司人士谈起国内的基金经理,该人士力推博时主题行业基金经理邓晓峰,此后每逢季报、半年报、年报,记者都要仔细研读邓晓峰的投资回顾、投资展望,每次读完他写的投资纪要,都感觉是在品尝一道价值投资的大餐。坚守价值、不盲目追逐热点,成了邓晓峰的标志。

邓晓峰2001年硕士毕业进入国泰君安,开始证券投资生涯,2005年加入博时基金,在博时投资风格分组中,邓晓峰归于价值组,历任社保基金经理、博时主题行业基金经理。

自邓晓峰执掌博时主题以来,该基金亦是价值投资型基金的典型代表。从换手率看,虽然A股偏股型基金换手率整体偏高,但是博时主题换手率一直较低,今年上半年,博时主题换手率仅为31.9%,而上半年同类型基金平均换手率为122%。从业绩看,天相统计显示,在2007年至2009年三年时间里,博时主题三年净值增长率达到156.72%,在股票型基金净值增长率排名中名列第一。

邓晓峰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方式与美国温莎基金的约翰·聂夫颇为相似,聂夫从不讲花哨、不赶流行,无论市场上涨还是下跌,始终坚守一种风格,聂夫的选股标准包括低市盈率、平均增长率超过7%、收益有保障、成长领域中的稳健公司等。在聂夫执掌温莎基金的31年间,该基金累计投资收益高达5546%,同期标普500指数收益率为2230%。

我们期待着邓晓峰在A股市场创造一个“聂夫传奇”!

责任编辑:白茉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