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期货股票期权专家 >> 研究机构专家

新湖期货叶燕武:商品市场有大幅回调可能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09-04-08 11:56:44 来源:期货中国 作者:叶燕武

  在投机性需求驱动下,价格构成中流动性溢价的权重正在不断累积,未来一旦资金充裕的格局出现调整或“剪刀差”效应显现,流动性溢价可能阶段性丧失,并导致商品价格大幅回落。

  近期以原油、铜为代表的大宗商品涨势如虹,原油有效突破50美元/桶,LME铜顺势突破4000考验4500(美元/吨)关口。然而,一方面,商品价格中枢上移过程中,其边际价格的斜率日趋陡峭;另一方面,商品(特别是国内金属)价格波动率更加突出,统计结果表明,沪铜的标准差值高出道琼斯指数近3倍,沪铝、沪锌的标准差值与道琼指数基本持平,因此投资者对商品蕴含的价格波动风险应予以重视。

  商品市场价量分离

  回顾今年2-3月间各主要市场的综合表现,可以发现两个有趣的现象:一是受前期国家收储政策的强势推动,商品市场经历了由“内强外弱”到“内外联动正反馈”的两阶段格局;二是一直被公认为商品风向标的海运费(BDI、BCI)指数演绎了“2月暴涨、3月暴跌”的过山车行情,这与商品价格的强势特征产生严重背离。事实上,我们若将BDI指数与国家收储意图结合起来,亦不难理解3月商品反弹“价量分离”的特点。

  首先,收储真实目的在于“保物价,防通缩”。政府在物价上涨时关注通胀,在物价下跌时也关注通缩,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或低迷时期,政府对通缩的担忧程度远甚于治理通胀的压力,而商品远期价格(期货)则是衡量通胀的风向标,政府收储的真正目的在于防通缩。若根据时间窗口来计算,上述观点与商品向上突破整理平台的时点恰巧一致。

  其次,BDI作为衡量国际间物流贸易的重要性并未改变。今年2月中国超常规模铁矿石进口(环比和同比增速分别为43%和22.4%)促使海运费指数大涨,但目前BDI和BCI均已跌至2月初值,表明实物商品的物流贸易量正遭受不同程度的抑制和冲击,而这与各国间的显性(隐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有关。国外暂且不论,单就国内4万亿投资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而言,国家已经取代企业成为原材料商品的终端需求方,进而导致产业链条隐性延伸,而微观企业层面由“去库存化”到“再库存化”实际上仅停留在产业关联的中间环节,因此需要我们直接从终端需求出发,对原有商品板块进行重新组合划分(即终端分离),如铝、锌、橡胶(资讯,行情)等映射至汽车子集,钢材、铜、PVC等映射至房地产子集。

  中期和短期分离

  股市和商品分别代表了中期和短期。股市作为重要的领先指标,反映的是市场对经济运行的中期(至少6个月)预期,因此其上行空间(如道琼指、日经225等)有较大压力。但是,商品反映的是实际即期投资和消费,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财政刺激方案如同外力推动机器运转,加之零部件运转存在惯性,即使股票市场重新下跌时,商品价格也将短暂惯性运动,能否持续则取决于政府外力的强度和持续性。

  溢价风险或致商品回落

  近期商品走势之所以强于股市,主要归结于两点:一是上述中期和短期之分,二是政府外力强势推动(收储、财政、货币、产业等组合拳)。但我们必须意识到,无论是通胀预期还是有些指标的回暖,甚至经济复苏和企业盈利,都有可能出现反复。以3月发电量数据为例,3月上旬,全国发电量增速在1%以上,而下旬发电量同比下滑2%左右。与此同时,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差异,从目前来看,上游产业(包括石油、金属、化工等行业)的投资增速与下游需求增速之间的“剪刀差”仍在持续扩大,因此产能过剩和通缩的压力依然不容小觑。

  此外,商品作为通胀保护型资产,其表现与通胀正相关(通胀分为既有通胀、预期通胀、未预期通胀),其中未预期通胀对商品的表现贡献度最大(美联储意外宣布购买3000亿国债属于典型未预期通胀)。如果说是美联储官方首开数量型货币政策先例,国内实际上早已非公开实施了,1季度近4万亿的新增信贷规模与“4万亿”相互叠加,无疑赋予了国内商品价格“流动性溢价”的本质特征。综上所述,我们将近期商品价格定义为“供需均衡价+流动性溢价”,且在投机性需求驱动下,价格构成中流动性溢价的权重正在不断累积,倘若资金充裕的格局一旦调整或“剪刀差”效应显现,商品溢价或将避免不了阶段性丧失的风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