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以来,国内肉蛋禽价格逐步回升,这使得玉米的饲用需求表现旺盛,并提振玉米价格自阶段性低位持续小幅上涨。随后,受通胀预期加强、俄罗斯小麦产量下降等因素影响,国际农产品价格整体出现暴涨,国内其他大宗农产品价格也出现了较大的涨幅,同时玉米的工业需求也出现了强劲回升。在此背景下,虽然国内玉米市场已面临新玉米陆续上市的压力,但连玉米主力1105合约期价自8月下旬突破2000元/吨关口后仍加速上涨,至10月25日最高涨到了2250元/吨。10月26、27日玉米价格大幅回落,但短期内玉米价格冲高的势头仍表现猛烈。从决定玉米价格长期走势的供求关系来看,玉米价格短暂剧烈波动难以改变其长期平稳上行的格局。 新玉米开始大量上市,市场收购主体相比去年减少,市场价格起伏不大 今年新产玉米上市后,国家为了调控玉米价格平稳运行,适时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避免了玉米收购市场“抢购”现象的发生。新玉米开秤后价格虽然不断上升,但波动幅度没有出现异常。据了解,截至目前,国家已明确停止了部分国有粮食企业参与收购玉米贸易粮的业务,并对南方养殖企业到东北产区采购玉米的补贴政策进行了调整。目前来看,市场各级主体收购心理较为谨慎,去年玉米收购市场多元主体“抢粮”现象没有出现,并且将会或多或少地减缓农户后期对玉米价格上涨的预期,从而会抑制玉米价格大幅波动。 目前,东北产区和南方销区玉米价格运行平稳,如吉林白城新玉米贸易商收购价在1520元/吨(水分25%),按正常比价计算的理论折干成本在1780—1800元/吨;湖南岳阳地区东北产二等玉米价格为2250元/吨,较前期略有上涨;河南新产玉米收购价为1880元/吨,比前期各地出库陈玉米价格略有回落;山东新产玉米收购价为1960元/吨,当地深加工企业采购较为积极。 外资对玉米市场价格的影响不容忽视 从玉米市场供求来看,产量和库存可以充分保证需求,而近几年我国玉米市场价格还是保持了连续上涨态势,虽然市场需求增加、国家保护性收购支撑了玉米价格,但外资进入玉米市场大量收购和进行贸易操作还是对玉米价格形成了较大影响。根据笔者掌据的信息,当前在玉米、早籼稻、棉花、小麦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过程中,跨国粮商的资本运作对价格的上涨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作用。 首先,长期以来,数家跨国粮商首先通过对中国水利资源分布的调查、农作物种植带的分析、农产品价格波动规律的掌握、农产品市场流通的方向的调研等,领先于国内涉农企业了解市场信息。其次,凭借雄厚的资金背景,以及成熟的、程序化的、规范的市场操作模式对国内农产品市场进行尝试性经营,并在这一过程中建立市场业务关系、发展合作伙伴、了解和掌握竞争对手的实力、尽可能多地搜集中国国营涉农企业的信息。最后,在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市场结构与几乎全部市场信息的前提下,在市场出现突发或偶然因素的情况下,跨国粮商随时就可以在中国农产品现货和期市进行大规模操作,并决定国内农产品价格走势。 目前,在国产新玉米大量上市之际,在国家停止中储粮公司进行玉米贸易粮收购之后,在中粮等国内粮企尚未大规模介入市场之际,跨国粮商已在东北春播玉米区和河南、山东、河北等夏播玉米区进行大量收购,而且制定的收购价格高于当前的市场价格0.02—0.04元/斤,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玉米价格的走势,并有可能在短期内令玉米价格波动加剧。从当前国内农产品市场发展现状来看,外资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的确不容忽视。 补库需求、深加工业需求增加可能使得玉米价格稳中趋升 2009年,我国玉米产量出现了减少,而市场需求自金融危机发生后的低点恢复较快,尤其是玉米饲用需求、工业需求增长较快,市场一度出现了供应偏紧的格局。今年上半年,为了调控玉米价格、保证市场供应,国家调用了临储、国储玉米进入市场,库存由此消耗较大,后期国内玉米市场可能出现较强的补库需求。与此同时,由于小麦粉、食糖价格涨幅较大,玉米深加工企业的产品如玉米-淀粉、淀粉糖等售价较高,企业利润较大,深加工业对玉米的需求比较强劲。整体来看,补库需求和工业需求会推动玉米价格稳中有升。 养殖业迅猛恢复将增加玉米的饲用需求 目前,国内商品价格全面走高,市场通胀预期增加,肉蛋禽价格再度接近历史高位,养殖业利润空间扩大,养殖户补栏和扩大养殖规模积极提高,国内饲料销量提升较快。但由于豆粕、小麦价格上涨较快,前期大部分使用豆粕、小麦替代玉米的饲料企业再度调整生产配方,加大了玉米使用量。从当前市场发展态势来看,玉米饲用需求将进一步提高。 从其他影响玉米价格的因素来看,农户种粮成本较高使得农户惜售心理增强将会对玉米价格的下跌形成抵制,而考虑到美国乙醇行业对玉米的需求强劲,可能导致美国玉米供需平衡趋紧,国际玉米价格的走高也会提振国内市场看好后市的心理。 综上所述,虽然当前国内新产玉米已经大量上市,市场价格短期内大幅振荡,但由于供应、需求长期发展趋势稳定,加上国家的适时调控,国内玉米价格长期将保持稳中有升的格局。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