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国物流与采购经理人协会披露,中国10月官方制造业PMI较上月升0.9个百分点至54.7%。当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亦升至54.8,环比升幅为2004年4月本项调查开始以来的最高纪录之一。两项采购人指数均创六个月以来新高。 专家称,中国官方PMI指数大幅超出市场预期离奇超强,这表明中国经济高位回稳的态势可能进一步明显。然而,PMI指数上升将传导到社会消费品价格上涨,对后期通胀影响受到关注。 购进价格指数上浮大 海外订单指数下滑 这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从各分项指数来看,总体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同上月相比,新订单指数、生产指数、采购量指数、原材料库存、产成品库存和购进价格呈现上升。 其中以购进价格指数升幅最大,达到4.6个百分点。该指数已连续三个月呈现升势,并均超过60%。进口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积压订单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呈小幅回落。 10月份20个行业中,烟草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行业低于50%。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服装鞋帽制造及皮毛羽绒制品业等行业高于50%。 从产品类型看,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最高,为56.5%;原材料与能源类企业、中间品、生活消费品相差不大,在54.3%~54.5%之间。 据了解,官方PMI中新出口订单指数位列为数不多的几个下降分类指数之列;而汇丰PMI中新出口订单指数增速仅属轻微,远低于新业务的整体增速,绝大多数调查样本(约76%)报告出口订单量环比持平,受访厂商普遍表示,全球经济形势不明朗,海外需求仍然疲软。 企业成本压力加大 针对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情况,分析认为,10月份PMI指数继续上升,表明经济高位回稳的态势可能进一步明显。同时应该注意到,三季度投资、出口增速均有所回落,可能导致未来经济增长率继续回落。 国泰君安证券的分析报告称,购进价格指数较大攀升,则意味企业成本压力加大。有可能进一步推高生产品与社会消费品价格。同时,尽管数据可能会强化市场对于10月份CPI进一步走高的预期,但中国央行10月份的加息已经使得市场预计加息周期可能到来。 中国10月官方制造业PMI较上月升0.9个百分点至54.7%。当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亦升至54.8,环比升幅为2004年4月本项调查开始以来的最高纪录之一。 两项采购人指数均创六个月以来新高。 专家称,中国官方PMI指数大幅超出市场预期,这表明中国经济高位回稳的态势可能进一步明显。 专家观点:“离奇”超强表现在三方面 本月的回升有反季节特征 节能减排对工业的负面影响没有在指数中显现 分项指数加权低于总指数 不能对四季度经济增长过度乐观 尽管PMI显示出经济进一步企稳迹象,但分析师仍不敢对四季度GDP增速太乐观。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官方PMI指数达到54.7%,大幅超出市场预期,离奇超强。 鲁政委称,之所以认为10月PMI 的超强有些“离奇”,主要是两大原因:首先,10月通常的季节性回调没有出现。 此外, 节能减排对工业的冲击的预期未能显现。由于今年是“十一五”减排达标的最后一年,此前不少地方已强行拉闸限电,这种情况下的PMI似乎应当下行,但本月PMI不仅没有下行,反倒反季节上行。 股市大涨 10月份,我国PMI指数为54.7%,环比上升0.9个百分点,这已是该指数连续第三个月呈现回升态势,对市场信心起到了较大的提振作用。 受此刺激,两市股指高开高走,大阳上攻,沪指收盘上涨75.19点,收于3054.02点,创出近期收盘新高。而亚太周边多数市场也跟随大涨,其中恒生指数大涨逾2%,甚至带动昨晚美股高开。 市场再现加息之辩 高盛高华:中国并未进入加息通道 PMI指数创新高,通货膨胀预期与未来价格、资源税政策的调整将主导未来中国货币政策的方向,但货币政策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紧缩,还未进入加息通道。 中国2011年上半年将可能继续延续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货币政策是继续“适度宽松”还是转为“稳健”,政策走向尚未明朗。 如果明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预计最晚于明年二季度,中国央行将采用明显的数量调控手段,这就可以控制住通胀压力,而价格调控可能只在辅助地位。 鲁政委:10月CPI和PMI决定是否加息 PMI指数的反季节强劲回升,将进一步强化宏观当局关于经济稳固复苏的观念;同时,分项指标的连续快速爬升,也将大大增强当局对未来通胀的担忧。 如果10月份新增再超预期,那么,在10月份CPI超过4%之后,很可能央行会继续加息。 与此同时,明年年初即开始执行较为强硬紧缩的可能性也在上升。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