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棉价已轻松跃入“三万元时代”。支撑棉价由9月份节节攀升至今,虽有新年度国内外棉花市场供需失衡的刺激,但也离不开宽松货币政策下资金充裕的推波助澜。近期,现货棉价“一天一个变脸”和期价高位涨停现象已是屡见不鲜。在资金充裕和供需失衡的背景下,棉价“高烧”不止的现象何时结束呢?本文将围绕宽松货币政策下资金投资热情、国内外棉市供需情况和高价棉花给下游纺织行业带来的压力等方面展开讨论。 宽松货币政策成为棉价上涨引擎 经济危机后宽松货币政策对市场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给市场更大压力和恐惧的是美国刚刚推出的QE2(美联储的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美国流动性宽松政策的延续,无疑使得本就十分疲弱的美元有望进一步走弱。在面临经济增长动力缺失和财政紧缩的双重压力下,货币政策的宽松似乎成为了支撑经济的唯一选择。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全球各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国内难以短期内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从而来应对国内物价上涨的局面。 而棉花作为全球大宗商品中的一员,美国是最大的棉花出口国,中国当前已是全球最大棉花进口国和消费国,国内棉花消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的棉花出口,棉花供需矛盾不能自我化解势必受到制约和影响。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持续贬值,大宗商品备受市场资金的青睐。其中,ICE棉价已是从2008年历史高点98.45美分/磅上涨至144.60美分/磅,上涨幅度接近47%。此轮上涨行情始于美国洲际期货交易所,7月中旬美棉期货开始发力并不断冲高,带动郑州商品交易所棉花期货价格走高。可见,从宏观经济环境上来看,宽松货币政策是数月以来国内外棉价联袂走高的主要动力来源,宽松货币政策是棉价上涨的沃土。 供需失衡支撑国内棉价持续走高 供需失衡固然是支撑棉价上涨主要原因,但更深层次的还是棉花价格长期处于偏低的位置,国内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均有国家最低收购保护价,但棉花既是国内主要农作物,又是事关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作物,至今仍没有国家最低收购保护价,棉价长期以来偏低挫伤了棉农植棉的积极性。 近几年来,棉价偏低导致棉花种植面积缩减明显,棉农植棉积极性不高是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2008/2009年度和2009/2010年度全国种植面积减少近1400万亩,主要在于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恰逢新棉集中上市,新棉上市棉价低迷,棉农种植积极性受挫,种植面积减少。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国内棉花产量接近640万吨,比2008年减产110万吨,下降幅度近15%,市场预测2010/2011年度中国棉花产量在645万吨左右。与此同时,全球棉花种植面积已连续5年减少和产量连续3年减少,更是奠定了国内外棉价上涨的基础。 而纺织企业需求旺盛,造成棉花期末库存紧张也是不争的事实。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国内1—9月份纺织服装类商品零售实现较大幅度增长,1—9月份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4000亿元,同比增长24.0%。目前,国内部分棉区新棉采摘工作已接近尾声,棉花品级较上年有所下降,棉花和棉纱价格仍在上涨之中,纱价涨幅甚至超过棉价。据了解,现在国储棉剩余数量已不多,不仅调控资源有限,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收储。整体来看,供需失衡和储备棉偏紧给下游纺织市场用棉带来压力,纺织企业出于生产补库和用棉储备集中购买也进一步推高了棉价。 纺织替代品PTA补涨呼应高价棉 纺织行业在国内是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出口导向型纺织企业出口贸易占有一定市场份额,但最主要的不是产品质量的竞争力,而是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目前,随着人民币升值和通胀压力的增大,出口利润在减少,用工成本在增加,“一减一增”给纺织企业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年初以来,棉价持续上涨,棉价上涨后受益最大的在于前端环节,比如棉花和纱线销售环节,而并非下游成衣生产贸易企业。 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纺织服装业国内外需求强劲复苏,在今年第二、第三季度已经进入繁荣期。而当前棉价已远远超过市场的预期,中小型纺织企业在棉花难以采购和成本较高的双重压力下,增加PTA使用量也不足为奇。近期,PTA价格已连续3个交易日涨停,这更是和高价棉花相呼应,当前PTA价格强势上涨已成为棉价高位振荡的有效支撑。 综上所述,猜测棉价的顶部在那里当前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而支撑棉价上涨的利多因素并没有缓和。美元持续贬值短期内难以避免,棉花生产季产年销特性决定了供给缺口难以短期内满足。那么,棉价合理回归其价值唯有资金脱离对其的青睐。目前,支撑棉价上涨的资金和供需因素犹存,但鉴于棉价已是屡创新高,追高风险在不断加大,建议以持币关注为主。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