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周以来的商品市场走出了惊心动魄的行情,在代表极端强势行情的日内涨停之后紧随而至的是象征极端弱势行情的日内跌停。笔者认为,现阶段的商品市场几乎由蕴涵于商品身上的金融属性所左右。在美联储推动的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中国政府收紧流动性措施的博弈中,市场出现了暴涨暴跌行情。具体到铜市,LME期铜在11月11日以8966美元/吨刷新记录高点的次日即以3.08%的跌幅来回应本轮冲高。而伴随着铜价的大跌,当日国际商品市场集体暴挫。 一、国内收紧流动性成为新利空 当美联储以高于市场预期的6000亿美元资产购买规模推动铜价在11月4日站上8500美元/吨以后,商品市场沉静在牛市的亢奋中,并且将10月19日中国市场发布的加息消息置若罔闻,继续向更高的高点迈进。但来自中国方面持续发出的流动性收紧信号令市场不得不更加警惕。11月10日,中国央行意外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进一步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的传闻更是沸沸扬扬。如此密集的流动性收紧信号令市场开始想象铜价是否会重演年初流动性收紧后大幅下挫的情形。笔者认为,与1月初商品市场大幅下挫有所差异的是现阶段中国方面的流动性收紧是发生在美联储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因此,铜价恐难出现很深幅度的下挫。同时,中国政府收紧流动性的举措也侧面了证明了经济向好。 二、铜精矿加工费的攀升并非供给增加的表现 过去的一段时间,铜现货市场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现象是铜精矿加工费的剧烈攀升。现货TC/RC费用攀升至80美元/吨和8美分/磅,为2009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一般而言,TC/RC费用的上升反映了精铜矿供给的上升或冶炼商需求的下降,不同的原因给铜价带来的影响也有所差异。在第三季度矿业产量数据并未证明铜精矿产量出现明显增长之后,目前TC/RC费用的攀升主要受到需求方面的因素。首先,废杂铜的供应随着铜价的上涨而增加,与精铜价差进一步拉大。其次,一些冶炼商出现限产现象。国外市场上,墨西哥集团年产12.6万吨的La Caridad冶炼厂关闭二个月,印度年产40万吨的Tuticorin冶炼厂关闭至12月中旬。国内市场上,由于节能减排以及季节性维修等因素,也同样存在冶炼厂限产现象。如江西铜业年产20万吨的冶炼厂将于12月维修。第三,每年年底,矿产商会通过清库获得更多的现金流从而充实资产负债表,这也使得铜精矿供给增加,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季节性因素”。所有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加工费在短期内的上涨,但这一现象并不会延续很长时间。由于铜精矿源头供给瓶颈以及废杂铜供给急速上升的不可延续性,铜精矿加工费最终会在数个月后滑落。 三、精铜供给“外紧内松”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间,上海与伦敦两地的库存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截止11月12日LME铜库存为36.2万吨,较9月30日的37.3万吨下降3%,但同期上海的库存却由8.7万吨增长至11.5万吨,增幅为32%。两地库存的不同变化显示了国际市场偏紧格局下的国内市场宽松格局。现货市场上外紧内松的格局也得到了相关机构的数据支持。数据显示,全球2010年1—8月份精铜市场供给短缺16.1万吨。而国内安泰科数据显示,中国2010年1—10月份精铜市场供给过剩95万吨。国内供给的宽裕是铜价一度较长时间徘徊在65000元/吨下方难有作为的主要因素。但是短期的供给宽裕并不能掩盖长期趋紧阶段的到来。在十二五规划中,智能电网、电网改建等项目都将扩大对铜的需求。同时,铜上市交易产品(ETP)成为铜市场另一大热点。自LME金属周提议推出基本金属ETP以来,JP摩根(JPMorgan)已经向美国证监会递交相关申请文件,计划推出铜上市交易产品(ETP)。同时,BlackRock资产管理国际公司也计划推出一款现货铜上市交易基金(ETF)。这些基金的成立有可能加剧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铜市场趋紧的格局。 四、行情展望 整体看来,铜价剧烈波动的背后铜现货市场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笔者认为,国内外货币政策的推出可能会让铜市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调,但尚不足以判断铜价出现转势,除非中国在收紧流动性措施上采取更为强烈的措施或国际市场上有更多的利空消息出现。从铜市供求基本面来看,长期趋紧的供求关系将为铜价的每一次下探提供支撑。技术图形上,前期8140—8500美元/吨为LME期铜长达近一个月的振荡区间,料将给铜价带来一定支撑。因此,在8000美元/吨附近的重新企稳可以看做是铜市筑底的信号。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