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受流动性过剩、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灾害性天气以及热钱炒作等一系列因素影响,我国玉米、大豆、小麦和早籼稻等农产品价格一路上涨。目前农产品价格的整体水平已经超过2007—2008年创下的高点。 在这种商品市场大“牛市”背景下,农产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是如何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锁定利润的呢?近日期货日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部分现货企业。 建立虚拟库存对冲成本上涨风险 “在牛市中利用期货市场服务现货企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期、现货两个市场保证库存的动态平衡,对冲采购成本上涨;第二,利用好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加强对现货购销指导。” 长江期货的分析师童波对记者表示。 宏发粮油是江西省一家粮食贸易企业,该公司原料采购部的梁女士告诉记者:“由于受到低温、水灾和病虫害等因素影响,今年当地早籼稻收获时间推迟,中晚籼稻的上市时间和产量也都受到了一定影响。十月下旬我们这里的中晚籼稻上市后,收购价格普遍高于去年,往年每吨2000元都算高了,这几天2300元还收不到粮食。”不过梁女士称,由于公司此前在期货盘上建立了虚拟库存,因此今年的收购工作进行的还算顺利。 “去年早籼稻期货上市后我们一直在关注。今年期货盘面价格率先启动,指明了现货价格趋势,此时也正是我们的介入时机。”梁女士告诉记者,根据公司制定的策略,在期货市场的虚拟库存应占现货库存的30%左右,“我们十月中旬在期货上建仓,十月下旬本地的中晚籼稻陆续开秤收购。虽然这时现货是一天一个价,但期市价格的适时拉升刚好弥补了收购中的涨幅。”不过梁女士表示,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可要想真正实现对冲,关键是遵守操作策略,及时平掉期货头寸。 另据记者了解,在江西等水稻主要产销区,宏发粮油们的下游客户主要是米粉加工商和米厂。目前,这些下游企业对市场价格的涨势已经认同,产业链的价格传导机制也比较顺畅。在这种情况下,善用期市管理生产成本的企业就有可能赢取“超额利润”,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一位业内人士称“近十几天早籼稻现货是一天一个价,上月期货盘面对此已有"预兆"。由于现货价格也在上涨,一些企业碍于资金量的原因,一时无法在价格低位获取大量库存。不过期货市场的杠杆原理恰好为企业解决了这一难题,缓解了现货价格上涨压力”。这让那些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库存管理或者参照期货价格的企业,在原材料采购的时侯不至于太被动。另外,湖南一家期货公司机构部的李先生表示,最近一些涉及早籼稻的加工贸易企业经常给公司打电话咨询,入市积极性也明显提高。 善用“点价模式”油厂农户获双赢 今年十月初,记者到黑龙江参加大豆和玉米考察时发现,当地参与收购粮食的中小粮商和一些私营油厂收购粮食的价格普遍比当地国有粮食收购企业的高。 黑龙江一家国有油厂的采购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机制的问题,该厂收粮价格往往不及一些私营粮商变动灵活,这使得企业在争夺粮源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在市场看好后市粮价的时候,这个问题尤其突出。对此,南华期货东北农产品研发中心总监王晨希表示,其实这已经有了很好的解决思路,那就是利用期货市场进行“点价”收购。 黑河市位于黑龙江省北端,大豆是当地主要种植物,由于地处偏远,卖豆难年年困扰当地农户。特别是去年以来,国际市场大豆持续走低,同时国内外大豆价差较大,农民想卖大豆却嫌企业开价低,企业想买大豆却嫌豆农开价高,结果一方面农民手中大豆出不了手,一方面企业停工停产。为解决这一问题,常年参照利用国内大豆期货价格的黑河市金秋大豆种植合作社与黑龙江黑河九三油脂集团商议,借鉴国际期货市场上常用的“延期订价”模式:由合作社将今年要收获的大豆预售给企业,使大豆收获后先进入生产环节和市场,在其后一段时间内由农户和合作社参考期现货市场价格变化情况,随时“点价”,企业根据“点价”日期现货价格水平对农户结算。 “尤其是在牛市中,这样的做法对企业和农民来说是双赢。”王晨希告诉记者,目前主要农产品价格都处在上涨势头,农民的惜售心理较强,这与需要在价格相对低位收购粮源进行加工生产的企业刚好构成矛盾。而利用这种“点价模式”,一方面可以满足企业的生产,弥补了一些企业由于收购价格不灵活导致的劣势;另一方面当价格达到农民的心理价位再进行结算,也保证了农民的利益。 “作为企业,通过"延期订价",企业能够获得稳定的粮源;将"点价"权交给了农户和合作社后,肯定有人担心将来大幅涨价时我们能否履约。”九三粮油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公司在预购大豆的同时已经通过期货市场做了买进保值交易,这样将来“点价”时如果价格大幅上涨,公司就能以期货盈利弥补现货损失,保障正常履约。 “我们合作社今年预计产大豆3万多吨,前些时己经把2.4万吨提前卖给了九三油脂,这样企业先用,什么时候感到价格合适,我们就可以什么时候"点价",这样就不用担心大豆卖不出去、省得再存粮了。”黑河市金秋大豆合作社社长何树文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章水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