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自身供需面利多因素匮乏,强麦期货从10月底开始,上涨力度就明显减弱,在随后周边农产品继续强劲上涨创出新高时,强麦期货却裹足不前。目前周边农产品出现大幅度回调,即便先前的上涨趋势没有根本扭转,但短期内再度上行、创出新高的潜力已经不大,而原先处于跟涨地位的强麦期货更是难以一枝独秀,后期维持偏弱振荡的概率较大。 国内小麦供应充裕,需求平稳,小麦现货价格没有大涨可能 同棉花、白糖等出现减产不同,我国小麦生产特别是冬小麦连续七年增产、连续五年z种植面积扩大、连续八年单产提高,而且小麦库存连年增加。根据中华粮网统计,预计2010年全部小麦播种面积约2440万公顷,同比增加20万公顷;产量为1.14亿吨,比上年略减110万吨;消费量为1.07亿吨,比上年略增300万吨,年度节余量625万吨,小麦库存保持连续第五年增加。而且由于政府连年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政府临时储备小麦库存极为充裕,每周450万吨的拍卖量显示出政府极强的市场调控能力。而相对于庞大的供应量,国内小麦需求较为平稳。一方面是小麦口粮消费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趋于下降,另一方面是加工企业有着最低收购价小麦拍卖这个最稳定的采购渠道,丝毫没有货源紧张、抢购囤积的意愿。所以即便在所谓的四季度消费旺季来临之际,小麦市场也没有出现供需两旺、价格大涨的局面。而相反地,我们看到的是小麦拍卖成交价格平稳、成交数量和成交率相对低迷。最近一个月最低收购价小麦拍卖成交率大多低于20%,成交价格也稳定在1900元/吨左右的水平。 政策利好已经透支,短期对小麦价格提振作用不大 在我国小麦产量连续增加、库存逐年放大而需求较为平稳的情况下,我国小麦价格逐年上涨,其最大的驱动力量就是政府政策的主导。从2006年起,政府不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从2006年的1440元/吨提高到今年的1800元/吨,从而使得国内小麦价格整体水平不断高走。10月中旬,为稳定今年冬播小麦播种面积,政府又早早公布了明年的小麦最低收购价,三等白小麦收购价为0.95元/斤,红小麦和混麦收购价为0.93元/斤,分别比上年提高0.05元/斤和0.07元/斤。但是目前小麦市场价格已经高于政府制定的小麦收购价格。据监测,目前郑州中等白麦进厂价为1960—2000元/吨,济南中等白麦进厂价为2020—2060元/吨,石家庄地区中等白麦进厂价2080—2100元/吨。因此,明年小麦最低收购价的提高已经不会再度引领小麦价格上涨,仅仅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托”的作用,防止小麦价格下滑。 利空来袭,农产品牛市阶段性见顶 这波农产品牛市和2007—2008那波有着很大的不同,上次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在世界经济形势较好、流动性过剩、农产品比价偏低、农产品供应出现问题以及农产品的能源需求炒作等因素联合作用下产生的。而这次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特别是粮油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主要是由于流动性过剩、比价偏低造成的,而目前世界经济仍未根本走好,粮油农产品的供应也较为充裕,粮食的能源需求随着国际原油价格持续平稳而没有炒作机会。因此这波粮油农产品的上涨主要就是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使用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剩促成的。在G20峰会上,美国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受到其他国家批评,美国在今后的印钞上将会有所收敛。中国、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也逐渐进入加息周期,收紧流动性、抑制通胀已经逐渐提上日程。特别是我国的政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比如,我国大豆进口占了美国大豆出口的60%以上,因此我国政府对货币政策的调整,直接造成美国大豆价格的暴跌。这种传导和影响在以后的时间将越来越直接、迅速和富有决定性。而我国的货币政策将在今后回归常规,据悉,明年的信贷投放量将为7万亿左右,大大低于今年。 除此之外,欧洲债务危机也给这次商品牛市再度蒙上阴影,11月11日,爱尔兰10年期国债收益率逼近9%,比欧元区信用等级最高的德国国债收益率高出近7个百分点,创下自欧元1999年诞生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意味着爱尔兰政府从金融市场筹资的借贷成本已高得难以承受。投资者担心,爱尔兰很可能步希腊后尘,只有靠启动欧盟救助机制才能渡过难关,并会在欧元区内掀起比希腊更猛烈的第二波债务危机。而近期美元指数的不断走高,正是对欧洲债务危机的直接反映。 受收紧流动性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先前领涨的白糖、棉花等农产品出现大幅度下跌,而内外盘豆类也出现直线下跌,处于跟涨地位的强麦期货自然也不可能顽强走高。 相对于前几个月强麦期货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国内小麦现货价格涨幅偏小,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强麦期货价格已经虚高。而现在随着周边商品价格的低走,强麦比价偏低的优势将逐渐失去,而相反显得高处不胜寒。或许政府提高收购价的政策以及对小麦市场的强力调控可以避免小麦现货价格出现其他商品那样的大跌,但具体到期货价格,我们认为或许会振荡走弱。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