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联手抵御危机初见成效 金融危机之后的一年多里,各国央行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利率水准。现阶段各国央行在把握货币政策过程中展现出的利率全零化趋势可谓史无前例,零利率趋势令资本的稀缺性大为降低,在资产泡沫破裂过后,市场需要更加新鲜的血液。风险回报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又将资金的利用率大打折扣,实体的投资在这时候成为唯一救命稻草。 可喜的是,在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扶持之下,近来全球经济好转迹象增多,但复苏势头依然疲弱。在经济复苏得到明显巩固之前,各国将继续实施经济刺激计划。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17817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8.9%。从下图中可以看出,自2007年二、三季度见顶之后GDP增长率便出现一轮下跌走势,此轮调整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快速触底,并于今年一季度创历史新低,随后在二、三季度迅速回升,至今为止中国经济已经走出了一波“V”型反弹行情。分产业来看,前三季度,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长了8.8%,增速居首;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分别增长7.5%和4.0%,位居其后。从同比增幅的下降幅度来看,今年一季度已开始明显收窄。这说明,政府所采取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已经初见成效。 2009年过去的三个季度里,全球范围内来看,以股市、房市及大宗商品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资金从国债市场、货币市场中出逃,但由于实体经济仍处于重创后的恢复阶段,因此资金大举进入资产领域,支撑了股市、房市及大宗商品价格走出低谷。 1.中国楼市复苏拉动国内经济增长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强调: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拉动钢铁、建材及家电等产业发展举足轻重,对金融业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拖累,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房价开始下滑,但是伴随着国内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信贷规模的增加使得资金的流动性增强,从2008年末到2009年初以来,中国房地产的价格已经触底反弹。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简称“国房景气指数”)为102.03,比9月份提高0.95点,重返景气区间。房地产行业的复苏势头正变得更加强劲,销售面积和新开工面积较去年同期强劲增长,土地开发面积也连续出现正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大幅增长是拉动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的一个主要原因,房地产投资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去年7月份,原油价格从近150美元/桶的价格开始下跌,金融危机在9月份的爆发更加重了原油的压力。美原油库存的不断攀升,经济衰退导致原油需求的下滑及投机头寸疯狂的抛售使得原油价格一度跌至40美元附近。但在各国纷纷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的举措下,上半年资金的流动性增加,投机资金的介入使得油价在低位获得支撑,伴随着各主要经济体经济的恢复,市场信心开始恢复,而美元夏秋季节的疲弱也助推了原油价格的反弹。 有色金属价格在金融危机中受到拖累最为明显,伦敦铜价格从8000美元以上的高位一举跌破3000美元。进入2009年,对应着各国的救市政策,比如中国的4万亿人民币刺激经济的计划等成为了金属市场反弹的导火索,国际金属市场开始炒作中国、欧美需求的恢复,演绎了波澜壮阔的上涨行情,上涨幅度已经达到金融危机以来下跌行情的60%以上。 粮食价格在2008年12月就开始摆脱大幅下跌走势,美国大豆价格去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一度跌回800美分的低价。但伴随着投资者恐慌情绪的淡化、南美大豆因干旱而大幅减产以及中国加大储备力度增加了进口需求等因素的支撑,今年前两季度美豆价格大幅反弹至1100美分上方。虽然秋季开始美豆价格在宽松的供需格局作用下再次回落,但是由于世界经济最恶劣的时刻已经过去,同时美豆大牛市的过程中已经突破了原来的低价区间,因此美豆再次跌破800美分的可能性不大,目前也处于振荡构筑底部的阶段。 原油走势 2009年伊始,中国便开始在国际市场大量进口精炼铜,1-8月期间进口精炼铜229.4万吨,2008年同期进口只有89.9万吨,同比涨幅达到155%,虽然考虑到上半年进口废铜出现疲弱,但这种进口幅度大幅飙升是发生在全球经济危机之时,不得不令人去想到,中国率先进入了新一轮的库存备货周期。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原油市场上,国家已经启动第二期国家原油储备计划,国家能源局已经与40多个国家及地区开展了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及管道项目。其目的是使原油库存达到90天储备量的水平。 三、经济向好格局已至 大宗商品上行可期 责任编辑:章水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