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上旬,在国内资金宽裕、美元偏弱、天胶供不应求等多重利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沪胶出现快速大幅上涨,主力合约1105最高涨到38920元/吨,创出历史性高点。但随后在通胀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央行货币政策趋紧信号频发、政府坚决打压高物价、美元短期反弹等因素共同形成了巨大压力,沪胶走出了一波暴跌行情,期间多次出现跌停。笔者认为,沪胶在暴涨暴跌后将逐步回归理性,在政策打压、基本面支撑强劲、美元继续疲软走势的共同作用下,近期料将步入区间振荡格局中。 国内物价高涨,政策打压坚决 在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下,国内物价飞速上涨,10月CPI同比高达4.4%,创出近25个月新高,且依然没有出现回落迹象,特别是农产品、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幅过大,严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在此背景下,央行在短短的9天之内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回笼市场过剩的流动性;国务院出台稳定物价的16项措施,严格控制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的过快上涨。受到这些政策的影响,金融市场出现了大幅回落的调整行情,股市、期货同步深幅下挫,期间多个期货品种连续出现跌停,市场悲观情绪弥漫。 笔者认为,央行货币政策已经从金融危机中的适度宽松逐步回归到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增速将逐步回落。虽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实质性影响有限,但央行通过此举向市场释放出了回收流动性的信号,迫使市场加强货币紧缩预期。此外,笔者认同市场普遍预期央行再次加息的观点,但考虑到国内外存在的高利差,加息将会加剧热钱涌入,加息的时间点还有待考究,且加息幅度预计不会太大。 天胶基本面支撑依旧强劲,沪胶下方空间有限 天然橡胶从种植到割胶的时间跨度达到7年,而且只有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越南、中国等少数几个国家的特定地区才适合橡胶树的生长,这就决定了天然橡胶的产量在中短期内是无法得到提高的。 从供给上看:云南即将进入停割期,海南也将于12月中下旬进入停割期,届时国内产量必定下降。从天然橡胶生产国协会的数据来看,前10个月中国累计天胶产量为54.63万吨,同比增长幅度仅2.3%。进口方面,10月份中国天然橡胶的进口量为16万吨,环比下降15.79%;前10个月累计进口为135.7万吨,同比增长3.5%。从产量加进口的总供给来看,前10个月累计同比仅增长3.1%。 从需求上看:年初以来,中国汽车的产销量就一直处于同比大幅增长当中,10月份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22.50%、25.47%,而前10个月累计产销量分别为1462.38万辆、1467.70万辆,同比增幅分别为34.49%、34.76%,累计销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水平。汽车产销量的大幅增加必定导致轮胎需求量同等幅度增加,而轮胎生产必须消耗大量的天然橡胶。我们从ANRPC公布的中国天胶消费量数据来看,今年前10个月天胶的消费量累计增长幅度高达19.12%。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知道国内天胶供给量累计仅增长3.1%,消费量却累计增长19.12%,两者差距显而易见,而随着国内产胶区进入停割期,供给偏紧局面必将更加紧张。因此,天然橡胶供不应求的基本面在中短期内仍将对胶价形成巨大支撑。 美元疲软,对大宗商品价格支撑依然存在 美元作为大宗商品的标价货币,其走势必定对商品价格形成较大影响,而沪胶指数与美元指数的相关系数为负0.82,统计上也显示美元指数对沪胶走势具有反向推动力。11月5日以来,美元走出了一波反弹,在11月16日一度冲击80大关,但最终并未跨越这一关口,且随即再次步入了疲软走势。 在笔者看来,美元后期仍将维持疲软状态,这主要由美国自身经济复苏艰难、美联储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决定的。一方面,决定美国经济是否好转要看就业市场与房地产市场,而美国失业率高高在上(10月失业率为9.6%),且并没有出现回落迹象;美国新屋销售量、成屋销售量均处于底部。也就是说,美国就业市场、房地产市场都没有脱离低迷状态,说明美国经济复苏之路依然艰难。另一方面,美联储实行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必然导致美元泛滥,打压美元的走强。此外,爱尔兰债务危机导致整个欧洲再次陷入“希腊式危机”的可能性并不大,预计将会得到较好的解决。因此,在这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元中期内仍将维持疲软状态,难以出现持续性上涨的反转走势。 综合上述分析,国内物价飞速上涨迫使政策坚决打压,对市场形成巨大冲击,但市场大幅回落后,这种压力已经得到较大程度的释放。与此同时,天然橡胶基本面对胶价的强劲支撑在中短期内依然难以改变,这决定了沪胶下方空间相对有限。此外,美国经济的疲软及其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仍将维持疲软状态,对商品价格走高有利。因此,笔者认为,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沪胶近期将在高位区间振荡。从盘面上看,主力合约1105波动区间预计在31000-35000元/吨,建议投资者以高抛低吸短线操作为主。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