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铜价上演 “过山车”行情,先是不断刷新高点而后却上演了一波接连跳水走势。中国加快货币紧缩政策导致大宗商品涨势告一段落,而爱尔兰债务危机的出现更是 “雪上加霜”,较长时间抑制风险偏好。此外,年底国内外消费转弱导致基本面支撑弱化,明年春季消费旺季前空头力量将占据上风。然而全球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不因中国政策紧缩而快速改变,后市中西方政策博弈将导致铜价振幅加大。考虑到经济依旧处于复苏进程中,铜需求增速放缓并不意味着需求出现大幅下降,当前铜价步入中级调整而非反转,且后市难以再现单边大规模涨势。 中国步入货币紧缩周期 基金部分撤离 11月份央行一改上半年的节奏,月内连续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同于二季度时的由“超宽松”向“适度宽松”转变,可以视为政策转向的拐点。由于国内长达近半年的负利率和11月份食品蔬菜价格继续上涨,以及热钱和输入性通胀问题,不排除年底前再一次利率调整的可能。 货币紧缩导致资金撤离明显,11月12日,沪铜成交达到年内第二高点747846手,持仓也在34万手以上,但是22日成交持仓分别急剧下滑51%和28%。截至11月16日当周,基金削减了COMEX期铜多头头寸达5580手,而空头仅仅缩减1451手,净多头由前一周的30089手降至25960手。 全球流动性泛滥格局难改 美国QE2计划等于重启“印钞机”,甚至不排除QE3的可能。欧洲受困于财政和债务困境,并且以德国宽松增长的引擎在逐渐熄火,因此较长时间内保持极低利率已成定局。日本央行审议委员森本宜久19日表示,如果经济形势恶化,很可能扩大资产购买计划。 欧债危机再度浮出水面 9月底爱尔兰政府预计2010年财政赤字将骤升至GDP的32%,达到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上限的10倍多,由此市场开始质疑爱尔兰的偿还能力,其国债收益率近期不断攀升。尽管爱尔兰与欧洲央行及IMF救援谈判在进行中,但是爱尔兰政局不稳暗示进一步紧缩政策可能激发爱尔兰社会动乱,欧盟对其救助计划恐生变。更为重要的是,市场担忧葡萄牙或西班牙成为下一个爱尔兰,2010年迄今,葡萄牙的赤字状况未能得到明显改善,今年前10个月政府支出增加2.8%,已经超出预算计划中全年1.2%的预期增幅。 鉴于欧洲7500亿欧元的救援基金以及对债务危机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爱尔兰等欧元区债务问题存在反复,但大规模蔓延的可能性较小,总体呈现出有惊无险的局面。 美元中期面临反弹 长期贬值未尽 近期爱尔兰债务危机浮出水面,24日标普将爱尔兰长期评级下调,并且债务危机有向葡萄牙和西班牙扩散的风险,避险导致美元拥有极大的反弹动力。此外,美国第三季度GDP年化季率增长被上修至2.5%,初值增长2.0%,数据回暖利好美元反弹。同时,朝韩军事交火的地缘政治导致美元受避险情绪而回升。 而长远来看,美元贬值之路未尽。美国经济复苏迟缓导致美国启动QE2,不排除出台QE3的可能,美元内在价值下降。美国庞大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都导致美元反弹空间受限,加之朝韩局势紧张会激励美国加大干预力度和国防支出,财政压力进一步加大。 全球铜供应中期紧张 下游消费增速趋缓 全球铜供应在2011至2013年重新回归短缺,但2010年供应相对平衡,特别是国内初步估计过剩60万吨左右。目前铜产量增长不容乐观,赞比亚1—9月铜产量同比增长21%;智利1—9月智利铜产量仅仅增长1.0%,但9月当月同比下滑4.2%。哈萨克斯坦1—9个月精炼同比上升4.0%,而秘鲁9月铜产量则同比下滑7.86%。 进入冬季消费淡季,国内铜消费增速放缓,现货电解铜维持了近两个月的贴水,最高贴水接近600元/吨,下游库存相对充足,按需采购。而国内铜杆线行业11月份开工率较9月份下滑7个百分点,且原本开工率较高的铜管行业11月份也略微回落0.6个百分点至77.2%。 具体表现为,10月份铜进口继续下滑,中国10月精炼铜和废铜进口环比分别大幅下降29.7%和25%,部分中国铜进口商要求海外供应商将原定于9月、10月发货的时间延后至12月—2011年1月。下游产品产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10月份国内铜材产量环比下滑1.04%,而占消费比重最大的电力电缆10月份产量环比下滑了3.9%。消耗铜管的冰箱产量下滑23.4%,而空调产量仅仅增长不到2%。中国铜库存明显增加,截至11月19日当周,上期所铜库存较前一周增长9.8%。 总之,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紧缩对铜价的持续压力是不容置疑的,而且通胀不易控制将导致紧缩力度愈发加大,但是庞大的流动性存量和输入性通胀及热钱对铜价仍存支撑。年底至2011年3月前需求趋弱将给予铜价额外的压力,基本面和资金面都难以支撑铜价有新的表现,铜价后市将振荡加剧,难以再现大规模单边涨势。 责任编辑:章水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