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朝鲜半岛传来隆隆炮声,同时加息预期进一步加强,这使得市场风险规避情绪再度升温。本周一,国内三大期货交易所“新规”开始执行,交易成本进一步增加。在本月10日商品期货市场开始的一波跌势中,螺纹钢表现较为坚挺,但在近期调控政策频繁出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有扩散可能,以及朝鲜半岛出现地缘政治危机的大环境下,其也难有较好的表现。 朝鲜半岛出现地缘政治危机,市场避险需求推高美元上涨预期 上周,朝韩互相炮击,同时上周日美韩在黄海开始进行联合军演,这可能更加引致朝鲜半岛局势恶化,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担忧情绪。另一方面,欧元区经济未来存在的不确定性增加。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风险短期无法排除,爱尔兰政府借贷规模高于预期,即使接受了欧盟的援助,也无法降低其高企的负债水平,标准普尔已下调爱尔兰长期主权信用评级。此外,葡萄牙与西班牙也面临着高赤字高债务的风险,这均引发了投资者的担忧。 总体来看,欧元区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朝韩冲突将加剧市场的风险厌恶情绪,美元的避险式买盘将使其短期维持强势,并将对商品期货市场形成压力。 未来数月,紧缩政策或将不断出台 近期,国内各部委频繁发布的调控政策表明了国家抑制通胀的决心。上周,国家发改委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与之前的“国16条”互相呼应,都指向了稳定物价这一政府当前工作的重心,明年宏观政策主基调预计将以防通胀保增长为主。 笔者认为,未来紧缩政策仍将不断出台,货币供应政策将从适度宽松逐渐回归常态。中国央行上周二发行20亿元一年期央票,发行规模创年内新低。央行将严控后两个月的信贷投放,部分地区的银行贷款利率上浮幅度超过了30%,业内预计明年贷款增速将回归常态的13%—15%。结合年内频繁的上调准备金率与加息来看,流动性进一步收紧的可能性比较大,货币政策将从适度宽松逐步回归常态。未来国家将继续以上调准备金率与加息这两把抑制通胀的利剑向高通胀开战,央行将通过货币政策进一步回收过剩流动性。 铁矿石谈判有望找回主动权 随着我国海外权益矿在生产中占比的增加,以及今年来铁矿石进口量的萎缩,在新一轮的铁矿石谈判中,三大矿商稳掌主动权的状况可能得到改善,我国或将逐渐把握谈判中的话语权。 据了解,中国企业在海外铁矿石产区的布局正在逐步形成,当前已拥有1.9亿吨的权益产能,占中国进口铁矿石总量的30%。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口铁矿石4.6亿吨,较上年同期下降2.5%;国产铁矿石达到7.8亿吨,同比增加25.9%,考虑到进口矿与国产矿品位的差异后,前三季度国内铁矿石进口依赖度同比降低10%左右,约为60%,而去年则为70%,第四季度料将继续减少。 另外,谈判中铁矿石的定价方式也是影响明年钢价的重要因素,长协价对于我国钢铁企业控制成本上比较有利,而三大矿商提倡的将铁矿石定价指数化、金融化则把定价权完全交给了市场,矿商与钢企都将失去定价权,新的博弈方将加入,矿价的剧烈波动将严重威胁到钢厂的正常经营。业内普遍认为,由于新的产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对市场产生影响,且通胀等原因推高了铁矿石的生产与运输成本,明年一季度铁矿石价格仍将上涨,而谈判主动权的回归将有利于压缩矿价上涨幅度。 钢材消费量将保持稳定增长 我国钢材的消费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汽车、机械、船舶等行业,约占总消费量的70%。在调控政策不断出台的情况下,今年地产业仍保持稳定增长,据统计,前三季度房屋开工面积为119.4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3.10%。汽车行业方面,近几年来,我国汽车产能保持高速增长,2006年至2009年的3年里我国汽车产能由800万辆增加至近2000万辆。今年我国汽车产量再创新高,前三季度产量达1308.27万辆,同比增加36.10%,而前三季度钢材产量同比增长仅为19%。房地产业以及汽车行业这两个钢材消费大户的钢材消费增速远高于钢材产量增速。 总体来看,2011年的钢材消费仍将保持稳步增长。中钢协方面认为,2011年国内市场粗钢表观消费量预计将比今年增加4000万—5000万吨。虽然近期由于市场的观望情绪以及北方冬季施工的陆续停滞,现货市场钢材成交较为萎靡,但就长期而言,主要钢材消费行业的快速增长将使得未来钢材消费保持稳定。 综上所述,由于政府进一步出台紧缩政策可能性较大,朝鲜半岛冲突升级的忧虑以及对欧债危机蔓延的恐慌,将使得投资者风险厌恶情绪占优,短期回调风险仍存。但铁矿石及焦炭价格维持涨势使得螺纹钢成本高企,钢企继续维持较低的利润率,螺纹钢社会库存创年内新低,成本以及消费的因素将限制螺纹钢的跌幅。操作上建议,以日内短线操作为主,螺纹钢主力1105合约在4600元/吨整数关口一线存在较强支撑位,多单在期价破位时应考虑止损。 责任编辑:章水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