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近期中国政策密集调控的影响,国内外豆类出现了暴跌,在经过连续的暴跌后,国内外豆类期货市场暂时有企稳的迹象,但是中国控制通胀的紧缩货币政策的利空仍未被市场完全消化。从市场气氛看,似乎多头气氛依然较浓,一部分人对豆类牛市的看法依然没有什么改变。目前豆类市场在政策调控利空和长期基本面利多间博弈,要判断近期豆类的价格走势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一些价值判断标准短期失效。美国大豆收获后,一般市场会把关注度点转移到消费面,本文重点从国内外的消费状况来分析豆类价格走势。 一、全球植物油库存消费比大幅降低 对于大豆这个品种来说,由于目前和玉米的比价依然没有优势,即便是在下一年度,大豆供应偏紧的局面依然难以缓解,全球植物油的库存消费比也是近20年来最低的一年(如下图所示),这就是我们前期一直看多豆类或者油脂市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2010/2011年度全球植物油库存消费比为6.6%,2007/2008年度为8.6%,这些足以让市场认为植物油市场是一个牛市,而且基础比较牢固,因此市场对近期的阿根廷干旱天气炒作比较厉害。预计后期整个压榨利润要更多得益于油脂。 二、美国大豆需求并不乐观 根据季节性规律,在美国大豆丰收后,市场把关注的焦点转移到消费。从11月份美国普查局发布的10月份美国大豆压榨数据看,美国大豆压榨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8%,而且从美国豆粕库存水平看,豆粕库存同比也上升了49%。压榨量减少、豆粕库存上升,说明美国豆粕消费或者出口是比较差的,美国大豆消费并没有预期的那么乐观。另外,从美国大豆的出油率来看,今年的出油率为11.39磅/蒲,比去年的11.19磅/蒲的水平要高,这说明今年大豆的出油率较高,供应短缺的局面将会有所缓解,只是缓解的幅度不会大。 三、美国大豆销售速度过快 从USDA的供需平衡表看,美国大豆今年继续保持旺盛的出口量,本年度的大豆出口目标为4272万吨,上一年度为4085万吨,2008/2009年度为3482万吨,美国大豆旺盛的出口主要与中国需求增加有关。从本年度美国大豆的出口销售速度看,目前美国大豆销售量已经完成了全年销售任务的72%,新年度刚开始一个季度不到,美国大豆销售就达到如此高的进度,后期其是否会继续保持如此旺盛的销售值得怀疑。若以后美国大豆要想保持如此旺盛的销售速度,只能寄希望于南美大豆出现产量问题,市场近期对南美天气反应激烈,但从正常的天气炒作来说,目前并不是南美天气炒作的关键期。美国大豆本年度销售进度和2003/2004年度的情况类似,2003/2004年度美国大豆在进入11月份后出现了长达两个多月的振荡行情,本年度不排除会继续出现此类行情。即2010年豆类的顶部可能已经出现,后期继续看涨的动力并不充分。 四、中国大豆消费及到港情况 近几年由于中国需求增长及油脂油料减产,大豆进口量快速增长,而且从近几年的季节性规律看,进入11月底以来,中国豆类市场一般都表现为振荡,主要原因是此时进口大豆到港量快速增加。从今年到港大豆的情况看,11、12月份累计进口大豆预计为1000万吨,去年同期为760万吨,这样中国大豆在未来的1—2个月内供应将会是充足的。从美国大豆检验报告看,截至11月11日的一周对中国大豆出口检验量为724万吨,而去年同期为560万吨,即中国大豆短期内不存在供应忧虑。而近期中国实行的宏观调控政策,导致豆粕及豆油价格出现了快速下跌,动摇了市场原来坚定的看多心理。而且本次调控的力度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大,即便是畜产品价格也受到了影响,畜产品利润出现下滑,会打压终端消费的备货欲望,使得终端市场观望心理增强,投机需求会部分退出市场,支持价格上扬的力量减弱,加之大豆到港较大,后期豆粕可能还会受到一定的压力。 五、CFTC持仓 从近期的CFTC持仓数据看,10上旬,无论是基金净多单还是商业的净空单都创下了近七年的最高水平,尤其是商业空头,保值商大肆抛盘说明美国豆类市场并没有出现豆农惜售的现象,而且美国油厂已经采购了大量的大豆,从美国普查局的压榨报告上可以看到这一点。从截至11月16日的持仓情况看,基金净多单已经从10月5日最高的93669手减持到了62852手,减持了将近50%,可能短期基金对豆类的抛盘力量会减弱,这是支持短期豆类价格的一个因素。 从短期基本面看,因为需求并没有预期的那么乐观,而南美天气炒作尚没有进入关键期,CBOT豆类近期上扬的动力并不足,豆类目前处于一个政策面调整、短期基本面利空和长期基本面利多的寻求阶段性平衡的时期。从价格表现看,我们认为豆类价格在未来的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将会维持振荡的走势,并不乏再创11月份以来新低的可能,CBOT大豆可能在1150—1300美分/蒲式耳之间振荡,大连豆油主力合约在9000—9600之间波动。操作上前期多头思维要改变,以振荡对待,高位要敢于空,低位要敢于多。从套利的角度,可以考虑抛豆粕买豆油的操作,预计后期国内外的压榨会以油脂为利润点,豆粕将会弱于油脂。 责任编辑:章水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