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被金融化的时代,这是一个产业资本被金融资本挟持的时代。传统经济学上的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价格已经很难做出有效的解释,特别是在一个相对短的周期内。而美元、宏观政策,甚至投资者情绪等因素所占的比重却相当大。这就决定了在一段时间内,宏观政策的转向、美元的走势、市场氛围情况都将对商品的走势产生重大的指引作用。 首先在美元上,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美国11月就业人数仅增加3.9万人,远低于市场之前的14.4万人预期。失业率从9.6%再度攀升到9.8%;而占总劳动力70%的私人部门10月增加16万工作岗位,11月仅增加5万。数据均表明美国经济复苏之路还很长,在此背景下,美元出现暴跌。而12月5日晚,伯南克主动出现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王牌栏目《60分钟》节目里,再度辩护美联储的资产购买项目。他向市场传递出明确信号:美联储在购买完6000亿美元资产,即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2)结束后,“肯定有可能购买更多资产”,这让市场对QE3有了新的期望。美元的走弱使金属市场出现反弹。 但在汇率方面,跷跷板的游戏决定了不是比一种货币的绝对强度,而是相对力量的对比。在目前二元货币体系中,美元的走势很大部分取决于欧元的表现。评级机构穆迪6日宣布,将匈牙利的债信评级下调至垃圾级,刺激该国的国债违约成本大幅飙升。尽管匈牙利还不是欧元区成员国,但在当前的敏感时期,欧元区又成惊弓之鸟。更加上目前在如何展开债务危机后续应对措施的问题上,欧洲各国仍存在较大分歧。因此,欧元或重返弱势,短期面临进一步下跌压力,从而提振在跷跷板另一端的美元。 尽管如此,笔者还是认为欧债危机将会越来越淡化,更多的是市场的炒作,实质性的影响有限。第一,欧元和美元之间现在并不是简单的对手关系,重回世界货币一元体系已经不太可能;第二,吃一堑长一智,此次欧洲行动会更具有效率,因此欧洲主权债务问题再度恶化的可能较小,但短期内市场担忧情绪有蔓延趋势,受此影响,资金从商品市场暂时撤离的概率加大。美元指数的波动也将会加剧。在此情况下,按照美元定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反复振荡也就正常。 除了汇率影响外,国内的宏观调控政策才是近期影响国内市场的最关键因素。从前期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来看,我国经济已明显处于过热的初级阶段。在经过两年多的刺激政策后,我国经济形势明显好转,PMI指数连续20个月维持在50%以上。而与此对应,国内相关商品价格连续走高,部分生活必需品出现大幅上涨,通胀预期愈演愈烈,特别是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因此,在保障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如何调控通货膨胀压力保障民生成为当前政府调控的核心。而目前经济增长的稳定也为政府的调控政策留有相对充足的空间和回旋余地。 10月份以来,受到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上扬,国内部分生活必需品价格创出历史新高,通胀形势日益严峻。而在短期内,本月13日将公布11月主要经济数据,CPI的高低将成为是否再次加息的决策依据。11月份CPI将创出年内新高是大概率事件。因此,年内是否再次加息成为主导短期行情的一个重要预期。在对应的操作上,也要谨防金属近期反弹后出现冲高回落。也许政策压力释放之后,市场将有可能再次迎来“利空出尽”后的做多良机。 另外,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会对明年的政策定调。1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向外界释放出了重要信息:我国货币政策将由此前的“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这是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为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关经济政策的制定定下了基调。 不过对于货币政策的转向,有分析人士指出,这是一种在多目标约束下的平衡货币政策,可随时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进行双向微调。事实上,“稳健”已经远远好于市场前期预期的“适度从紧”。在全球经济仍不明朗的情况下,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之路还很长的情况下,美国就业形势不佳,欧债危机不断发酵,我国明年的政策仍会在保障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控制通货膨胀之间进行平衡。 在投资者情绪方面,为控制国内物价上涨,政府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严控物价水平,相继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同时,各期货交易所也提高了交易品种的保证金水平和涨跌停板幅度,并严格执行防范异常交易的制度。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一定阶段内影响相关商品价格的走势。至少当前市场已经形成了货币政策转向的共识,紧缩货币的预期已经形成,前期市场中的狂热多头氛围已经消失。 总之,笔者认为,短期内沪锌仍将是在前期超跌的基础上的反弹行情,谈反转还早。加之基本供求上并不配合,政策面紧缩的压力依旧存在,且美元也有可能重新反弹,因此,短期内沪锌价格很难继续大幅走高。操作上盘中抢反弹须谨慎,切勿追高追涨。 责任编辑:章水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