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作为全球金融风暴后的第二个年头,也是经济复苏至关重要的一年,全球经济总体态势良好,但欧洲债务危机等局部风险依然存在。伴随经济的发展,商品价格迎来了历史性的上涨,黄金、伦铜、棉花、白糖等品种纷纷创下历史新高。在经历过2008年暴跌后,商品在2010年爆发出来的上涨动能,使商品的商品属性与金融属性得到充分体现,也集中反映了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市场格局与投资心态。 2010年郑糖运行“过山车” 2010年郑糖期价呈现了“先抑后扬”运行特征,结合市场总体情况,参考白糖指数价格图,按时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0年1月7日至5月18日,振荡下行,同时期受希腊债务危机影响,商品总体处于下跌趋势中;第二阶段,2010年5月18日至9月30日,止跌蓄势整理,台阶式稳步上涨,其中以7月23日欧洲银行压力测试报告公布为标志性事件,商品市场集体转暖;第三阶段,2010年10月8日至今,新高迭起转入急速暴跌,上演“过山车”行情,政策引发市场急剧振荡。 2011年内外角力供需缺口 量化宽松,美元贬值成为趋势 自11月初推出6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购买计划以来,美联储就因该计划而饱受批评,被指可能引发国内通胀,进而引发全球性通胀。美联储高层并没有因为外界的批评而改变政策路线。美联储主席伯南克12月5日表示,美国失业率可能需要五年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际规模可能高于6000亿美元。这让市场猜测,美国的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呼之欲出。近期,美国政府欲推出减税计划,市场普遍认为,减税举措将使美国经济增速在2011年提高半个百分点或更多,但同时也将扩大预算赤字,预算前景的不确定性更加刺激美联储暂时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因此,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没有实质性的调整,美元贬值将成为一种趋势。 政策主导,首要任务稳定物价 2010年国庆以来,国内商品价格迎来了一轮持续、快速上涨。一方面股市与期市从10月8日开始至11月11日持续、急速上涨,棉花、白糖、橡胶等品种创下历史新高。一方面生活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农产品价格上涨最为显著,市场从大蒜价格飞速上涨,进而传导至生姜、药材、蔬菜等多个品种集体上涨,CPI在11月创下5.1%的新高。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流动性泛滥,热钱持续流入中国,推动资产、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甚至强化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央政府密集的宏观调控手段。 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下帷幕,会议确定“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把稳物价放在更突出位置。从2010年10月以来,央行5次提高准备金率与一次加息,政策的利空都被市场消化,而且成为释放上涨动能的推动力量。12月10日市场一度预期加息被以第六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兑现,12月13日上证指数大涨81.91点,期货市场多方力量也集中释放,橡胶、塑料先后触及涨停,所有商品集体大涨。这就形成了市场力量与政策力量之间的博弈。 2011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模式是主线。同时,2011年通胀预期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将成为主要矛盾。政府为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将动用更多的宏观调控手段。再次加息也成了2010年年末至2011年初的重要政策预期,资本市场不确定性徒增。 2010年ICE糖市原糖期货价格走出了先抑后扬的“U”形走势,自5月7日下探13美分/磅的低点以来已翻了一倍有余。原糖期价的上涨,得益于基金借助全球主产国灾害性天气导致供求失衡大肆买入。 ABN Amro估计2010—2011制糖年末全球食糖供给缺口或达到299万吨,而机构前期曾估计年全球食糖供给将过剩120万吨(原糖值)。受拉尼娜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东南亚国家食糖生产遭遇冲击。印度连续两年食糖供不应求,印度曾表示2010—2011制糖年要出口食糖350万吨,现在看已不太可能。南非甘蔗主产区遭遇干旱天气导致食糖产量有可能下滑至15年来的最低点。 综合来看, 2010—2011制糖期国际食糖缺口依然存在。估计2010年底至2011年第二季度全球食糖供给缺口扩大至851万吨,明年糖价将继续保持上涨的态势。 把握国内糖价波动的关键要素 供求关系 我国食糖市场历来有“跌三年、涨三年”的周期性现象。在经历了2008/2009榨季和2009/2010榨季连续减产后,国内的食糖价格进入周期性上涨,价格从2008年10月2400—2500元/吨低位一路上涨至2010年11月附近的7500元/吨一线,涨幅高达2倍。2009/2010榨季全国食糖产量1073.83万吨,同比减少169.29万吨,全国消费量1379万吨,供需缺口在305万吨。2010/2011榨季全国预计产糖1198万吨,全国食糖消费量将达到1400万吨,供需缺口仍高达200万吨。2010/2011榨季全国糖料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但是受天气因素的影响,最终情况仍尚未明朗。2010/2011榨季甘蔗主产区已经全面开榨,从广西的开榨情况来看,生产进度都不如去年,开榨时间较去年有所推迟。截至12月13日,广西已有81家糖厂开榨,较去年同期减少4家。甘蔗糖份积累不理想,出糖率偏低,只有9.8%,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72个百分点。单位产能的降低,对产能的提升带来了制约。 国家储备 白糖作为战略性物资,在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下,国家一直通过国储的方式进行宏观调控。上一轮抛储从2003年12月开始一直延续到2006年9月,时间跨度达3年之久,抛储量为217万吨。国内食糖糖价在2006年2月份见顶后转入下跌,直到2008年10月才转入反弹。第二轮抛储从2009年12月开始至今,历时1年,抛储量为212万吨,伴随国储糖的抛售糖价却持续攀升,形成了越抛越涨的局面,11月份糖价突破7000元/吨关口,频频创下历史新高。2010/2011榨季国内供需缺口仍然存在,2011年国储继续抛储的可能性较大。在目前高糖价的背景下,抛储对糖价的影响变得更加复杂。 种植与生产成本上升 为保障农民种植甘蔗的合理利益,广西等甘蔗主产区政府实行价格联动政策,也就是甘蔗的收购价格与食糖的销售价格实行联动,以保证农民在糖价的上涨过程中分享到合理收益。同时也保障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上涨,人工成本的上涨导致农民利益不受损。2008/2009榨季,广西甘蔗收购价格275元/吨,2009/2010榨季甘蔗收购价上调至295元/吨,2010年受食糖价格大幅上涨影响,12月8日广西物价局公布了2010/2011年甘蔗收高价按照430元/吨实行。2010年下半年国内物价大幅上涨,农资成本上涨,同时人工成本也相应上涨,大幅增加了蔗农的种植成本。甘蔗收购价格的上涨,直接传导至白糖生产成本。在目前通胀高涨的预期下,2011年甘蔗种植成本和白糖生产成本的上涨将成为常态。 上涨形态保持完好 2010年郑糖先抑后扬,盘中创下历史新高,主力合约SR1109期价在11月9日触及7521元/吨,远远高出2006年郑糖上市以来2月6日盘中高点6239元/吨,将整个市场推向高潮。从2010年下半年郑糖先后两个主力合约SR1105与SR1109期价运行图可以发现,以SR1105为例,价格从5月18日触及年内低位4660元/吨止跌反弹至9月30日盘中最高5679元/吨,近4个半月的运行时间涨幅仅21.87%,日成交量保持在150万—200万手区间上下波动,而从10月8日至11月9日历史高点,一个月涨幅高达31%,日成交量急速放大至150万—400万手区间附近波动。除了整体商品价格上涨的大环境因素外,资金活跃程度直接关系价格涨势的速度与幅度。11月26日开始,郑商所提高白糖期货保证金比例,紧接着出台取消当日开平仓交易手续费单边收取的优惠政策,市场交易量受到抑制,日成交量回落至100万手左右。 从技术层面来看,郑糖涨势保存完好。以主力合约SR1109为例,从周K线图可知,SR1109期价从上市日开始至8月27日一直维持在5000—5500元/吨区间振荡,在突破5500元/吨颈线后,上行至5500—6000元/吨区间运行,呈现台阶式上涨的特征。国庆以后,郑糖呈现单边上涨行情,频频刷新历史高点。受国家政策打压影响,商品市场在11月10日嘎然止步,出现一周的急速暴跌行情,市场振荡剧烈。郑糖在6200元/吨获得良好支撑,随着政策的逐步明朗,市场人气重新凝聚,交易活跃程度提高,价格振荡上行。周线图除5日均价线以外,10日、20日、40日和60日均价线继续呈现多头排列,12月13日期价大涨3.03%,重新站稳5日均价线。 操作展望 纵观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与商品市场总体运行特征,2011年商品将延续2010年的牛市格局,振荡上行是主旋律。就白糖市场而言,国际国内食糖供求缺口仍然存在为价格的上涨提高了良好的基本面支撑;美元持续贬值与人民币升值预期依然成立,中国市场还将吸引世界热钱滚滚流入,商品金融属性将成为市场热点。2011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经济稳健增长与稳定物价、管理通胀预期交织,政策不确定性增加。糖价上涨基础犹存,但宏观环境更为复杂,2010年国庆后市场的单边上涨行情或难以再现。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