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应充足,豆粕期货走势明显弱于豆油 一般来说,豆粕和豆油同为大豆压榨的下游产品,二者价格以及大豆价格有一定正相关性,上涨或下跌幅度应该比较相近。但今年以来,豆油的走势明显偏强于豆粕。这是豆粕供应相对于豆油较为宽裕的结果。去年年底,我国对阿根廷的豆油进口设限制,将残溶容忍度降低,导致今年以来,我国豆油的进口量大大降低,而且,由于棕榈油主产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出现不利天气,导致棕榈油价格上涨,棕榈油与豆油价差缩小,棕榈油在国内相对于豆油和菜油的价格优势降低,且很多时间国内外棕榈油价格出现倒挂,棕榈油进口利润缩小或亏钱,使得棕榈油进口数量下降。而我国的油脂需求却是呈刚性增长的,为满足植物油需要,势必通过进口大豆来满足,于是,今年我国的大豆进口量大幅度增加。据海关统计,1—10月我国累计进口大豆4390万吨,同比增长25.8%。数据还显示,1—10月累计进口食用植物油549万吨,同比降低19.1%。而进口更多的大豆,则意味着生产出更多的豆粕。相比于国内5%不到的饲料增加数量,25%左右的豆粕增加值显然过大,因此。从总量上今年豆粕供需面显然宽松于豆油。而目前大豆的进口依旧旺盛,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月份我国大豆进口恢复性增至548万吨,比10月份的373万吨大幅增长了47%。而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12月大豆进口数量可能与11月持平,在530万吨左右,而2011年1月则在500万吨左右,旺盛的大豆进口使得本已充裕的供需面更为宽松。 二、需求趋弱,豆粕市场将向买方市场转变 随着政府对食品价格的宏观调控,11月中旬后,国内生猪价格稳中有落,而后期虽然需求量趋于增加,但政府抛储猪肉储备的做法也将限制猪肉价格走高。这将抑制养殖规模的扩大,最终抑制饲料需求的增加。而随着冬季的到来,北方鱼类养殖也进入封口期,鱼虾饲料需求也趋于下降,饲料的增体消费进入传统消费淡季。另外,由于政府在明年将对油厂新建、扩建解禁,在2011年将新增1000万吨大豆压榨产能,使得国内大豆压榨产能达到0.9亿—1亿吨,而大豆开工率降低到50%左右,从而使得豆粕的销售竞争加大,饲料厂和油厂的议价能力提高,豆粕偏弱的局面继续难以改观。 三、豆类供需面乏善可陈,我国货币政策对行情起决定性作用 目前看,国内外豆类自身供需面上没有大的决定性因素存在。美国大豆已经收割上市,在12月月度报告中,USDA没有对产量数字做调整,后期大幅改变的可能性也不会很大;我国的大豆也收获上市,政府的托市和油厂收购的谨慎加之农民的惜售,使得新豆收购没有大规模展开,价格波动幅度不大;而政府的抛储也因为价格偏高、接拍不实惠而连续流拍,没有进入市场自然影响不大供需;南美的新季大豆基本播种完毕,较为正常的天气还不容许过度的炒作。相比之下,我国的货币政策对国内外豆类甚至于商品价格走势举足轻重。这是因为我国对大宗商品的进出口在世界的比重较大,中国因素也成为近年来商品市场炒作的最重要理由之一。那么目前市场最为关注的焦点就是我国央行是否加息,以及幅度的大小。政府在保增长和稳通胀之间进行权衡。不加息如果能够控制商品价格继续上涨,是政府乐意看到的事情,而如果商品价格继续上涨,政府采取加息、收缩流动性以控制物价可能性则会加大。因此,我们看到最近内盘大宗商品弱于外盘的走势,也看到了大部分商品期货减仓缩量、振荡前行的犹豫走势。 盘面上看,外盘大豆已经窄幅振荡了两周多时间,大连豆粕虽有反弹,但反弹力度明显偏弱,而持仓和成交量的极度萎缩,也说明短时间内大行情出现的可能性不大。 责任编辑:章水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