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17日 星期日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商品期货商品期权 >> 黑色系期货

成本上升推助供需关系逐渐好转期钢升势未改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0-12-21 08:53:38 来源:中国期货网 作者:黄慧雯

在当前的市场格局当中,中国钢材市场价格的变化,既有成本上升的推助,也有供需关系的逐渐好转而利于钢厂提价的动力。另外,今年下半年以来流动性的充裕,主导了大宗商品的牛市格局,各类商品价格疯狂上涨,而期钢价格上涨幅度相对较小,存在一定的补涨需求。因此,从中长期来看,期钢升势未改。具体因素分析如下:

一、供应状况将在政策与市场的作用下进一步改善

1.拉闸限电减少粗钢产量,四季度产量大幅下降

受拉闸限电因素影响,今年四季度开工率明显不足,日产量由四月份最高184.68万吨骤降至9月份159.83万吨,当月粗钢产量在今年以来首次跌破5000万吨,10月虽小幅反弹至5030.46万吨,但依然为本年次低水平,四季度粗钢产量将显著低于前三季度的平均水平,照此看来,全年粗钢产量将在6.25亿吨左右,同比约增长10.42%。

2.政策调控下,2011年净增炼钢产能将明显减少

在钢铁行业当前的景气度水平以及国家对过剩产能行业的高压政策之下,未来几年新增产能投放量将逐渐回落,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方面原因:

(1)钢铁行业投资回报不足。这几年新增粗钢产能较多主要是由于前几年钢铁业景气度较高时开工所形成,随着近几年钢铁行业利润率的急剧下降,投资回报率已大幅低于工业项目平均水平,政府和私人投资钢铁行业的积极性正逐渐减退。

(2)国家调控力度明显加大。从近两年来看,国家对钢铁产能控制的决心和力度已然明显加大,且不排除有进一步的铁腕政策出台。短期来看,政府将依托《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出台清理的相关细则。这些措施将使未来几年很难增加新的钢铁产能。

二、钢材下游需求增速将继续保持

1.固定资产投资将放缓,但仍可维持在18%以上

2010年1—10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87556.00亿元,同比增长24.4%,预计全年增长超过24%。2010年1—10月,城镇固定资产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154270.00亿元,累计增长23.8%。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周期相对较长,今年新开工项目将在明后年延续,因而明年上半年以前不会出现明显下滑。

2.房地产投资虽有远虑,但无近忧

2010年1—10月份,房地产累计新开工面积为131800.00万立方米,同比增长61.90%,今年以来始终维持高位,作为先行钢材消耗指标,这意味着至少未来6个月的房地产行业所用钢材的需求量还是有保证的。我们认为,尽管房地产成为政策调控的焦点,且不排除出现新一轮调控措施,但短期(至少两年之内)来看,其对建筑钢材市场的影响应十分有限,这也印证为何房地产调控以来,螺纹钢的价格仍然一直强于其他钢铁品种,主要还是因为需求比较旺盛。

三、原料成本“涨”仍是主旋律

1.流动性宽裕是资源价格上涨的主要推手

结合流动性来看,受美联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美元贬值是长期趋势,这将导致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汇率波动,过剩的流动性会加速流入股市、大宗商品市场以及新兴市场,不断推高资产价格和制造资产泡沫。铁矿石作为重要的基础资源,在流动性充裕的推动下,价格必然有一定的上涨,助推粗钢成本进一步抬高。

2.主要产钢国产能的恢复,将使矿石的国际需求维持较高水平

随着金融危机阴影的逐步消散,钢铁生产大国正逐步复产,其对铁矿石的需求将推升价格继续上行。据国际钢铁协会统计,1—9月全球粗钢产量同比增长19.4%至10.46亿吨,远超过中国12.74%的增速。另外,10月份黑德兰港口管理局铁矿石发货量为1699万吨,其中发往中国的铁矿石量锐减四成,这也是10年来日本首次超过中国。国际需求的稳步回暖将使得铁矿石价格易涨难跌,这也是我国四季度粗钢产量下降而原材料价格维持坚挺的主要原因。尽管国内钢企积极进行海外资源投资以及国内资源的加大开采,但是短期内难以对高品位矿石资源的进口起到缓解作用,因此,2011年铁矿石价格的走势仍以上涨为主。

综合以上分析,近期钢材市场在国内外流动性依然宽松、供求关系有所改善、铁矿石价格上涨的支持下,不得不进入高价位冬储阶段,市场各方情绪趋于谨慎。总体来看钢价仍呈底部抬高的上行走势,预计春节之后在资金压力的减小和国内外需求的共同推动下会有进一步的上涨。后期需要注意的是,宏观经济走向的动荡以及钢铁产业政策的调控所带来的风险。

责任编辑:章水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