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最早的私募基金经理之一,上海睿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下称 “上海睿信”)董事长李振宁的理财经历甚至比公募基金的历史还要长。 除了私募基金经理以外,李振宁还有着证券市场经济学家和股市改革推动者的身份,这更让上海睿信显得与众不同。 在公司网站上,上海睿信宣称的投资风格是奉行主动投资原则、从市场偏差和制度变革中发现价值以及捕捉市场趋势转折的战略性机会,但许多业内人士却指出,“坚定做多”则更能够概括李振宁长期以来的投资风格。 不过,由于中国A股的“牛短熊长”,或许这种坚定做多的风格限制了上海睿信的发展速度。虽然目前已经拥有六只基金产品,但上海睿信数亿元的总体管理规模在私募界并不起眼,相对近几年出现的多家排名领先的新锐私募基金而言则更还有一定距离。 有意思的是,在公募派私募越来越成为私募界主流的时候,李振宁执掌的上海睿信团队中却几乎没有来自公募基金的成员。不少了解李振宁的人士表示,李振宁也一直希望招揽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进入睿信,只是目前还没有合适人选。 主动投资 “我看多的理由是基于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对于外界称其为中国股市少数的坚定看多者,李振宁并不否认,“只要把握住介入时机,并且以价值投资为基础,长期来看做多无疑是可行的投资策略。” “李振宁一直保持着比较高的仓位,很多人甚至认为他很激进。”接近李振宁的一位人士告诉本报,就像睿信官网对外宣称的一样,李振宁的投资风格是主动投资,“他很少离场,即使是一波较大的调整,李振宁也很少做波段。” 在一位上海私募基金经理的眼里,李振宁给人的感觉“很宏观”,“他喜欢从大方向上去谈股市,这也让他深得许多大型国有企业客户的认同。” 据了解,上海睿信目前现有6只基金——通过深国投发行的睿信1-4期、通过中信发行的睿信成长1期和在汇丰信托发行的睿信中国成长基金,总体规模达到数亿元人民币。 而在选股上,“李振宁很在意与上市公司的沟通是否顺畅。”上述接近李振宁的人士表示,与许多早期的投资机构一样,李振宁不仅仅依靠研究来选择上市公司,更以与上市公司的深入沟通作为选股的基本条件之一,“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更深入了解公司,也有利于掌控投资节奏。” 另外,李振宁喜欢价值低估的品种。“其实现在很多股票都很便宜,银行股的平均市盈率只有8倍,这次跌到2300的点位就跟之前的1600点没什么区别。”李振宁说,从产业资本的角度寻找成长潜力、资源价值等方面低估的品种一直也是其坚持的选股原则之一。 对于介入股市的时机,李振宁则注重时机选择,力求市场纠偏时介入。 “目前市场正在纠错。”李振宁告诉本报记者,“股市不像自然科学,真理有时候并不一定在资金量大的机构手里,当它意识到自己抛错了的时候,就会纠错,就好像万科A(9.01,0.17,1.92%)之前跌这么多,可现在还是涨回来了。” 而对于市场普遍关注的股指期货,在李振宁眼里,这一创新品种的推出对股市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股指期货对涨跌有助推的作用,但也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不过,只要允许,我们就会参与。” 最早私募 在读研究生期间,李振宁就参与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他主持翻译的《短缺经济学》和撰写的《科尔内经济思想研究》,曾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走出校门之后,李振宁进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工作,专门负责研究国外股份制和证券市场对中国改革的借鉴作用,他是最早了解国际股市并亲身参与股票买卖的那批人之一。 1990年,也就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开锣”之际,李振宁开始正式从政府部门转投证券行业。之后曾担任过中国早期多家上市公司的顾问,被外界称为是中国证券市场价值发现、理性投资最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李振宁早期先后以投资顾问的形式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等几十家大企业理财,2000年12月,李振宁通过增资扩股将上海睿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变身为上海睿信,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也随之成为最早的一批中国私募基金经理。 在成为私募之后不久,2001年后他应邀成为证监会“解决全流通问题”研究小组成员,设计并推动了证券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 2008年11月11日,上海睿信办公地从之前的张杨路188号搬入上海浦东新区张衡路1000号的润和国际总部园。 新地址比之前虽然相对偏僻,但在公司内部人士看来,或许这更符合李振宁喜欢宁静的个人爱好。一位在上海睿信工作了数年的人士就介绍说,“李总组织旅游希望去清净的地方,比如婺源、西塘。” 或许也是因为这种性格,李振宁很少与其他私募基金共同出现在公共场合,甚至其管理团队也几乎没有来自公募基金的人士。“公募的投资习惯其实还是和我们有一些不同的,规模大小、管理方式以及投资风格都不一样。”李振宁对此还向本报给出了一个更“有趣”的解释,“挖人要考虑成本,这也是原因之一。” 对于目前的股市,他认为,“中小板和创业板目前有高估的风险,而大蓝筹却被明显低估了。现在在A股与H股之间的倒挂现象也很明显,比如招商银行(13.23,0.05,0.38%)。”李振宁说,“在港股市场,许多大蓝筹是被高溢价的,而小股票打折也没什么人要,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投资者理性。” 责任编辑:白茉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