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初以来,CBOT小麦期货价格累计上涨了40%左右,郑州强麦期货价格累计涨幅也近20%。近期,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现货市场普麦价格下跌40—60元/吨,优质麦价格也出现小幅回落势头,但目前优质麦和普麦价差仍高达250元/吨左右,总体处于历史最高水平,远高于2007年以来120元/吨的平均值。从目前的气候特征和供需层面分析,预计小麦等级分化的特征仍将持续。 一、优质小麦供应紧张 2010年春季,我国遭遇低温冷害,小麦生长普遍延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我国冬小麦产量达到1.0879亿吨,比上年增长近100万吨。尽管冬小麦总产提高,但据贸易商和加工企业反映,优质麦品质受天气影响较大,较去年有所下降。自小麦上市以后,优质麦与普麦价差由6月底的40元/吨不断扩大,进入9月份以后价差维持在250元/吨左右的高位。 就全球范围而言,高蛋白小麦供应仍然紧张。受干旱高温影响,2010年黑海地区小麦产量大幅下降,加拿大、美国等国小麦产量也有下降,其中优质麦比例降幅较为显著。加拿大小麦局数据显示,2010年25%左右的小麦降为饲料等级,远高于正常年份5—10%的水平。国际市场高蛋白优质小麦需求持续旺盛,出口市场美国一枝独秀,出口量同比增幅超过85%,优质小麦需求之旺可见一斑。 二、恶劣天气引发市场忧虑 据气象部门预测,南半球拉尼娜现象呈现逐渐强化的迹象,这将直接导致南半球降雨偏多、北半球降水偏少。目前澳大利亚小麦正值收获季节,有分析认为,澳大利亚2680万吨小麦产量中,估计有60%的评级下调至饲料级,远高于5—10%的正常水平。美国冬小麦主产区降水依旧稀少,截止到12月5日,美国冬小麦作物优良率为47%,远低于上年同期的63%水平,也远低于55%的5年同期均值,冬小麦植株根系发育不良,越冬能力下降。正常情况下,拉尼娜现象将在3月份左右消除,在此之前,北半球降水难以明显增多,冬季冬小麦冻死率可能因此增加。 与美国情况类似,我国冬小麦产区降水同样稀少。统计显示,10月份全国小麦主产区降水量为正常值的39%,11月份降水量为正常值的18%,截止到12月7日,12月份降雨量为正常值的1%。其中、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地区均无明显降水。此外,小麦产区平均气温比正常值总体偏高,截止到12月7日,冬小麦产区平均气温较正常值偏高3.5℃,土壤墒情流失加剧。由于气温偏高,冬小麦进入冬眠期有所推迟,干旱对于小麦越冬前的早期发育影响程度增强,导致苗情普遍偏差。据统计,黄淮、江淮冬麦区作物受旱面积5799万亩,重旱627万亩,当前主要受旱区域集中于河北南部、山东南部、河南东北部、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目前河南冬小麦受旱面积超过1100万亩,其中重旱100多万亩。全省墒情适宜面积比例为69.2%(约5485万亩),轻旱比例为26.5%(约2100万亩),中旱至重旱比例为4.3%(约345万亩),其中,豫北、豫西旱情得到缓解,而豫中、南部旱情有所发展。山东作物受旱面积为2170多万亩,占全省小麦播种面积5350万亩的40.56%,其中重旱260万亩。安徽省小麦最大受旱面积已超过1000万亩,仍有600多万亩重旱麦田急需浇灌,其中未出苗田块近160万亩;弱小苗田块尚有1030万亩;小麦缺苗断垄面积288.1万亩,其中缺苗断垄10%以上的47.6万亩,占16.5%,比上年增加2.1个百分点;缺苗断垄5%—10%的97.7万亩,占33.9%,比上年增加7.8个百分点。 各主产区遭遇干旱,冬小麦植株发育不良,返青之时对天气的要求将相应提高,而在强拉尼娜气候背景下,明年春季天气状况好于正常水平的概率降低,能够达到优质小麦等级的比率不容乐观。根据历史周期分析,拉尼娜发生年份,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涨幅均超过40%,因此,如果目前气候状况仍然持续,则优质麦价格上涨空间依然存在。 三、普麦价格走弱影响有限 2006—2010年,国家在6个主产区累计收购最低收购价小麦1.744亿吨,自2006年11月份开始竞价销售最低收购价小麦以来,已累计销售1.42亿吨,目前剩余3250万吨左右,按照周均成交量计算,保守估计,至少可以销售40周。近来,国家为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继稻谷、玉米之后,对小麦也采取定向销售方式加大投放力度,普麦价格高位回落。但考虑到目前我国高蛋白优质麦供应偏紧,国际市场供应更为紧张,大量进口的难度较大,普麦价格走弱,对优质麦价格影响可能只表现为短期现象。进入1月中旬以后,受季节性需求的拉动,优质麦有望走出独立行情。 根据以上分析,无论从国际市场还是从国内市场来看,也无论是从市场供应现状还是从生产前景来看,优质麦和普麦维持等级分化现象的概率都比较大。期货市场强麦远月合约较近月合约升水的情况,显示目前投资者对于远期优质麦价格仍持乐观态度,“卖近买远”可能是当前市场投资的主要操作策略。 责任编辑:章水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