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呈现明显差异性,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复苏前高后低,就业疲软,处于低增长、低通胀的“双低”阶段;而主要新兴经济体的GDP增速始终保持高位运行,进入高增长、高通胀的“双高”周期。2010年中国GDP同比增速呈前高后低走势,全年经济表现为“结构调整下的高增长”。虽然下半年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减缓了工业生产增速,但投资和消费平稳增长,使得经济保持较快平稳增长的基础愈发稳固。 结构调整朝预期演变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正朝着预期的方向演变,控投资、促消费、谋外贸平衡的政策导向得到进一步贯彻。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但从增长速度来看连续几个月比较稳定,体现了中央虽然严控新开工项目,但计划投资仍稳定增长的形势。消费增速稳中趋升,虽然2010年零售总额实际增速低于前两年,但也显著高于2005-2007年的水平,伴随着物价的上涨,名义总额增速也快速回升。收入分配改革愈发迫切,提高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比例、提高三大部门中居民收入的比例将奠定未来消费增长的基础。出口形势并未受到太大影响,2010年三季度增速的回落有较多的基数原因。 控投资增速、控通胀 当前社会投资已经摆脱了危机期间的萎靡不振,投资增长的动力并不匮乏,摆在政府面前的任务仍主要是控制增速。我国在经济回升势头向好的情况下,在总量和结构上都实施了一定的紧缩性措施。 首先,为完成“十一五”规划中2010年单位GDP能耗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20%的目标,节能减排风暴从钢铁、水泥领域蔓延至化工等行业,措施从淘汰落后的高能耗产能到拉闸限电,高耗能行业发展受到一定冲击;但考虑到2010年下半年有“十一五”收官的特殊因素,明年节能减排力度应会有所减弱,从中长期来看,对总体经济增长影响也比较有限。其次,充裕的流动性带来了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过快上涨,以及农产品等价格的轮番上涨,政府陆续出台措施进行抑制。但从房地产开发投资来看,其同比增幅仍在30%以上。政府加快保障房建设力度并伴以问责机制,预计2010年全年将完成投资6500亿元以上,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将超过15%;计划执行情况会比较乐观,有利于对冲商品房投资可能回落的风险。未来输入型通胀压力也十分沉重,但若统计局根据形势变化调整CPI一揽子商品比重,或一定程度缓解当前指标压力。 人口红利逐步消失 我国目前的经济规模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推动形成,但任何国家都会经历人口红利逐渐减少直至消失的过程。从国际经验来看,新兴经济体经过刘易斯拐点后,劳动力供应限制将拖累潜在增长水平,经济增速大多出现了趋缓的现象。 总体来看,我们认为在“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将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伴随着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潜在增长水平将在劳动力、资源等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出现下移。尽管现有体制仍激励地方政府的GDP导向,推进结构调整仍存困难,但我们预计“十二五”期间将在收入分配、区域发展、产业布局、资源价格、外贸等领域全方位推进结构调整,谋求以启动消费为目标的均衡增长。但跨过刘易斯拐点后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将促使潜在增长水平回落。 货币政策回归稳健 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2011年的经济走势十分关键。我们认为,消费增长历年来对GDP的贡献比较平稳,也是经济波动的缓冲器,伴随着保民生促消费措施的不断出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将逐步增加。2011年经济形势应重点关注出口、投资和通胀三个方面。 外贸不确定性在增强。在正常情形下,外围经济缓慢复苏,出口需求将保持相对稳定态势。但危机后外贸争端增多,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也受到各国复苏进程不一而各自采取政策的冲击,出口的不确定性将主要来自于汇率战、贸易战的冲击。 五年规划起步之年成为带动投资增长的关键,积极财政政策重在引导结构调整。规划出台之后,政府、企业都将按照规划来启动相关投资项目,区域规划版图的启动也激发各地建设热情。2010年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较快增长,为2011年的投资快速增长奠定了信心及资金的基础。“新非公36条”也对启动民间投资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而地方融资平台的清理、新一轮节能减排目标的开始以及房地产政策的调控,将对基础设施建设、“两高一资”行业及房地产开发等投资形成一定压力。 通胀压力增大,货币政策回归“稳健”成为必然要求。在防范通胀方面,货币政策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们测算,若无严厉的货币政策及相关部门稳定价格等调控手段出台,2011年通货膨胀率突破5%是没有悬念的。但现实中应该不会出现上述情况,伴随着加息和量化收紧的措施以及对稳定农产品价格等一系列措施的持续,明年CPI有望控制在4%。 综上,我们预计2011年经济增长仍将保持较高速度,从季度GDP来看,将呈现前低后高态势,上半年经济增速在9%左右,下半年逐季走高,2011年全年增速有望达到9.8%。CPI在货币政策等积极防控下料能保持在4%左右;以促进经济均衡发展为目标的积极财政政策仍将持续,货币政策回归稳健,或加息1-2次。 责任编辑:白茉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