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头条

全球衍生品市场:后危机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0-12-31 09:26:41 来源:中国期货网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用狄更斯《双城记》中的这句名言来勾勒危机与希望交织的2010年全球金融市场应该不为过。虽然金融危机带来的恐慌在逐渐退潮,但经历了大幅回落之后,尾随其后的将是市场的长时期波动。2010年,注定是纷繁复杂的一年。

在最新出炉的美国《时代》周刊2010年度十大新闻中,“欧洲债务危机”榜上有名,“Double-dip(二次探底)”及“Austerity(紧缩)更占据了十大热词的两个席位。而该杂志2009年度的十大新闻之首为“经济危机”,年度人物为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公众对金融市场的热度不减传达出这样的信号: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无论是在复苏之路上蹒跚前行的美国经济,还是棘手的欧洲债务危机、尴尬的美元,甚至是应对恶劣天气变化的争端都让这一年笼罩着扑朔迷离的阴云。但是,世界衍生品市场在经历了2009年的萎缩之后却重拾增长之势,全球最大的交易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 (CME Group)公布的11月份成交量同比增长41%,单日合约成交达到了1300万份,当月总成交量超过2.73亿份合约;前11个月日均成交量同比增长29%。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刘志超日前也透露,截至11月中旬,中国期货市场保证金规模已经突破2000亿元,中国期货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商品期货市场。透过这些数字,我们看到,在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的期货行业,这一年运作得异常出色。

金融监管改革“路”坎坷

沃伦·巴菲特有句经典的话:“只有在突然退潮的时候你才知道谁在裸泳。”次贷危机让美国金融体系及其监管架构的诸多缺陷浮出水面。为了防止危机重演,从2009年起,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金融修法活动。经历一年多的争论与妥协,7月21日,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终于尘埃落定。这项被称为数十年来最彻底和最严厉的变革对包括货币当局、监管当局、银行、证券、保险、对冲基金、信贷评级机构、交易商、投资咨询机构、会计制度、交易机制、上市公司等在内的金融体系运行的规则和监管架构进行了全面改革与修订。

对期货业最重要的变革是要求将柜台(OTC)交易的衍生产品转移到交易所内交易和清算。该法案还明文规定了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建立同时适用于场外交易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交易持仓限额制度。新的金融法案旨在通过给予CFTC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更大的权力来监管不负责任的做法和过度冒险的行为,以对场外衍生市场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但受到质疑的是,该法案强制要求适用的衍生产品必须进行中央结算及交易所交易和清算,这留给监管机构一个难题,因为哪些衍生产品适合中央结算和交易所交易很难确定。在理想情况下,这项改革将为市场提供更加透明的定价和更高的流动性。可事实上并非如此,据路透社12月9日的新闻,美国11家代表银行、互换交易商、共同基金和其他机构的协会对CFTC和SEC表示,美国监管当局实施新规加强金融市场监管的步伐如此之快,以至于给市场参与者带来不公平的负担,且可能降低流动性和提高风险。这些团体指出,快速加强监管可能使他们无法达到包括清算和订单执行相关的监管要求,从而可能有损流动性,提高成本和风险,并引发其他不利后果。对于众多参与场外衍生品交易的金融机构和终端消费者关心的改革法案是否将增加套期保值的成本并降低市场的流动性问题,CFTC主席盖里·金斯勒(Gary Gensler)表示,市场适度的自由和创新空间是金融市场得以繁荣和具备竞争力的基础。金融市场的首要功能就是资源配置和资本定价,为风险承担者提供高回报,为风险规避者提供场所,同时为企业提供融资和套期保值的功能。新的监管方式将试图在保护市场的发展和活力与强化市场监管降低风险之间寻找平衡。

归根结底,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金融崩溃再次出现,并推动经济复苏。但新法案是“非常完美”还是只“看上去很美”,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全面的影响尚待长期观察分析。金融稳定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终极目标。

高频交易成棘手难题

5月6日,道琼斯指数的一幕蹦极表演让投资者体验了一回美国电影《生死时速》的惊险刺激。当日,道琼斯指数在15分钟内狂泻约700点,随后20分钟内又反弹600点,全天波动高达千点,创历史上第二大单日波幅。道指的闪电崩盘让幕后推手——高频交易(HFT)成为关注的焦点,也让监管当局下定决心对这种头寸变动迅速的交易方式展开深入调查。

其实,早在2009年,高频交易就已经是华尔街最热门的话题。高频交易是银行自营交易员和新一代电子交易设备采用的大额交易,它利用超高速电脑先人一步获取市场信息并加以处理,以获得较其他市场参与者更优的利润。2009年以来,华尔街高频交易员的群体不断壮大,渐渐成为各家金融公司的主流力量。据《Futures Industry》杂志报道,高频交易推动美国交易所成交量巨增,同时也引发了市场参与者、交易所、美国国会议员及相关监管部门的担忧,并引发了广泛而激烈的辩论。许多国会议员宣称,高频交易者们操控了市场价格并抢先迅速地传递指令,有可能榨取更优的利润;其他人则认为高频交易者的电脑可以提前看到证券买卖指令状况,对于市场信息的把握程度优于其他投资者,从而产生不公平现象。一些批评者还对高频交易的风险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一旦进行高频交易操作的交易所发生电脑故障,成千上万巨额交易量的指令将会蜂拥入市场,造成价格的巨大波动,甚至使交易所系统崩溃,这对于市场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巨大风险源。众多的批评与质疑对市场监管当局形成了无形的压力。

高频交易的确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交易的不断演进成为各国监管者面临的新挑战。技术创新对传统的投资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正如《International Economy》杂志分析的:长久以来,专业投资顾问都建议要以价值投资和买入并持有策略作为长期投资成功的向导。金融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和市场预测家仍然鼓动我们继续关注市场基本面,而不是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匆匆地卖掉,从而希望在大量的市场交易中产生公平价格(fair price)。但是现在,技术也许已经推翻了那种投资观念。高频交易商只关注怎样不断地提高交易速度和增加交易量,使每次交易得到的微小利润的总额最大化。对走势敏感的计算机算法交易越来越多采用高频交易的方式,给传统的市场运作观念带来很大冲击。

亚洲衍生品市场异军突起

2010年,亚洲场内衍生品市场到达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在全球商品期货和期权市场中,亚洲占据了一半以上的份额。2010年前7个月,亚洲商品期货和期权市场总成交量6.82亿手,超过了2008年全年的交易量;上半年,亚洲地区衍生品合约交易额占全球交易额的38%,超过了占33%的北美地区。随着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国家对期货和期权合约需求的不断增加,亚洲地区已经超过北美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衍生品市场。

韩国交易所的KOSPI200股指期权依然风头不减,该合约不仅是全球成交量最大的股指期权合约与金融期权合约,同时也是全球交易最活跃的期权合约。根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对全球76家衍生品交易所的最新统计,在成交量前20名的股指期货和期权合约中,KOSPI200股指期权仍名列榜首,同比增长21.6%。

在FIA统计数据中,今年上半年在全球所有商品期货品种中,仅有两个品种交易量超过1亿张,即中国的白糖期货和螺纹钢期货,分别交易1.79亿和1.11亿张。在前10位农产品期货和期权成交量排名中,中国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的品种占到7个,其中,郑商所的白糖期货从去年同期的第2位跃居首位,上期所的天然橡胶期货和大商所的豆粕期货、豆油期货、棕榈油期货分别为第2位、第3位、第4位、第6位。此外,大商所的黄大豆1号期货、玉米期货分别居于第10位、第13位,玉米期货排名较前3个月提前了4位。值得一提的是,郑商所的棉花期货上半年成交量同比暴增1271.3%,居于第8位,增速居全球农产品的首位。在成交量前20名的金属期货和期权合约中,上期所的螺纹钢、锌、铜期货成交量占据全球前三位。其中,螺纹钢期货成交量遥遥领先,同比增长1412.4%,在上市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活跃程度已大大超乎市场预料。

尽管在成交量上取得了惊人成绩,但亚洲很多期货市场远远还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潜能。几乎所有的成交量增长都来自于中国和印度,可是他们的交易所的服务范围仅限于国内,其他亚洲国家的交易所则利用其国际化优势再次开始了争夺国际商品期货交易份额的行动。新加坡交易所(SGX)于今年2月22日推出了380CST燃料油期货合约,新加坡商品交易所(SICOM)也分别在3月30日和4月22日上市了黄金和罗布斯塔(Robusta)咖啡期货合约。7月份,SGX和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敲定了一项协议,上市LME金属期货合约的迷你版,并根据LME的价格进行现金交割。

2010年的世界经济论坛将主题定为“改变世界:重新思考、重新设计、重新建设”。而这同样也是全球衍生品市场面临的问题。2010年,是危机与希望交织的一年,围绕金融监管改革的争论,有关交易方式及观念创新的思考,异军突起的亚洲交易所带来的惊喜,都让这一年充满着新机遇和新挑战。正如路透社12月20日发布消息所预测的:欧洲债务危机“非常严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2011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渐行渐远,但全球金融市场能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时间才是最好的分析师。

责任编辑:翁建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