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金价再次站上1400美元/盎司的整数关口,美国原油价格也突破91美元/桶并创出2008年10月以来新高,尽管中国通过加息等手段收紧货币供给,而欧元区债务危机也愈演愈烈,但黄金牛市行情仍然有望在2011年延续,预计金价将创出1600美元的新高。 欧债危机此起彼伏提振黄金避险需求 2010年黄金价格与美元指数在很长时间表现出少见的正相关性,因欧元区国家希腊和爱尔兰先后出现主权债信危机,欧元一度面临解体的风险,投资者纷纷买入美元和黄金来避险,这推动两者在年内多次出现同涨走势。尽管希腊危机后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5月份共同推出7500亿欧元的紧急救助机制,令欧元暂时稳定下来,但11月爱尔兰债务危机爆发后令欧元区脆弱的财政体质再一次经受严峻考验。爱尔兰被穆迪评级公司下调5个等级至Baa1,希腊主权信用评级降为垃圾级,葡萄牙和西班牙也被列入负面观察名单。 欧债危机正蔓延至葡萄牙和西班牙,市场忧虑若西班牙因偿债能力不足而申请援助,则现有的7500亿欧元救助规模仍然不够用,忧虑情绪令欧元在近期再次面临下跌压力。西班牙的外债规模在1.6万亿欧元以上,比希腊、葡萄牙、爱尔兰总和的两倍还要多,目前西班牙失业率近20%,银行坏账比例也升至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尽管中国政府在12月22日已承诺将以实际行动支持欧盟一揽子金融稳定措施,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将有助于欧元区国家走出债务困境,但2011初欧债危机仍可能会继续蔓延甚至扩大,直到欧盟、IMF和中国能够商讨出一个具体可行的细化解决方案。 欧债危机将来无论是恶化还是缓和都将提振黄金的避险需求。如果欧债危机恶化,黄金短期会因为商品市场的恐慌性下跌而回调,但随后将受避险需求的推动和美元出现同涨走势,就如今年上半年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后黄金在6月份创出历史新高。如果欧债危机缓和甚至好转,那么欧元稳定后美元将出现大幅贬值,因美联储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已经引起很多债权国的不安,而欧元区一线国家(德法)的国际收支和债务水平要比美国、日本好许多,投资者会抛售美元而买入欧元和黄金,金价同样会因对冲美元贬值风险而受益。 二次量化宽松措施令美元贬值压力大 次贷危机后美联储已经购买了逾1.7万亿美元的国债和资产抵押债券,美元的流动性过剩助推全球性的资产泡沫,未来一旦欧债危机缓解则美元将出现大幅贬值,那时黄金和原油价格将飙升,新兴国家为规避外汇储备风险也将购买更多黄金。 今年11月美联储推出的6000亿美元二次量化宽松措施到2011年6月结束,未来是否延续宽松措施还要看美国经济复苏的力度,失业率、物价指数和财政赤字成为美联储决策的重要指标。2011年美国财政赤字仍有扩大可能,美国政府刚刚延续的两年减税政策将削减财政收入,美联储未来势必要加大购买国债力度以维持预算平衡,这为美元贬值埋下重大隐患。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明确指出,必须将通胀水平提升到2%(11月CPI为1.14%),联储首要的任务是在2011年将失业率降到5%—6%,因此需要坚持量化宽松政策。但未来一旦通胀升至3%以上,美联储为控制通胀将不得不考虑加息措施。 美联储在2011年何时开始采取加息等货币紧缩措施,或将成为金价未来走势的拐点。如果明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复苏状况良好,失业率持续下滑而CPI升高,或者欧债危机好转使得美元被大量抛售,那么美联储可能会在明年6月量化宽松政策结束前后开始收紧货币政策。当美联储开始进入加息周期后金价将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因利率的升高将使投资人降低对黄金的兴趣,而选择其他收益更高的投资品,如股票和债券。 中国需求和朝韩冲突有望成为金价助推剂 中国需求和朝韩军事冲突未来也将对金价走势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对黄金的消费量和进口量正在快速增长,未来有望超过印度成为全球最大黄金消费国。2010年(截至12月初)中国黄金进口量达到209.72吨,较2009年增加了近5倍,进口的大幅增长将使黄金受“中国需求”影响而走高。中国央行黄金储备只有1054吨,仅占我国外汇储备总额的1.7%(美国和德国都在60%以上),为实现外汇储备多元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中国央行有增加黄金储备的需要,这对金价走势长期利好。此外,中国如在2011年推出黄金ETF产品将助推金价大涨。 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危机有望提振黄金的避险需求。朝鲜半岛局势近期异常紧张,美国三个航母舰队正向亚太地区聚集,而韩国则不断在朝鲜边境附近进行高强度军事演习。未来一旦韩国出现磨枪走火,朝鲜还击后将使朝韩冲突升级为一场地区战争,如果中美两国再卷入进来,则可能会演化成第三次世界大战。 总之,欧债危机、美联储量化宽松和中国需求有助金价在2011继续走高,建议投资者维持多头操作思路,但在二季度后要注意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转向及其带来的金价下跌风险。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