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四季度以来,郑州强麦在连续多次刷新历史高点后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其中已进入交割期的WS1101合约年末报收于2400元/吨,创2010年8月以来收盘新低,较其10月27日所创高点2654元/吨大幅下挫9.57%,WS1105亦由同期高点2755元/吨最低跌落8.09%至11月29日的2532元/吨,年末报收于2541元/吨。与此同时,主力WS1109合约于11月10日创出合约新高2839元/吨,其后虽与WS1105合约同步最低回落7.57%至2624元/吨,但至年末报收于2734元/吨的相对高位,而远期合约甚至拒绝下跌、依然维持强劲态势。对于2011年强麦市场,笔者的基本看法是:短期回落有因、续跌空间有限;长期强势不改、助涨因素犹存。 一、“定向销售”增加供应,市场看涨预期减弱 为抑制通胀预期、控制物价过快上涨,2010年四季度以来,国家采取了包括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加息及实施临时价格干预等一系列措施。表现在小麦市场上,对部分大中型面粉加工企业定向销售最低收购价小麦,更是有效弥补了市场粮源流通不足的问题,缓解了大型加工企业的采购需求。同时受此政策导向影响,市场对后期小麦看涨预期有所减弱。如山东聊城某粮站三等白麦收购价格已由2010年11月中旬最高时的2160—2180元/吨,下降至年末的2100—2120元/吨。而在国储小麦拍卖市场上,2010年12月29日进行的最低收购价小麦拍卖,河南市场甚至创出了0.97%的最低成交率纪录。显然,现货市场的趋弱态势大大影响了强麦期货的交投热情,加之年末资金撤离的影响,期价回落收低并不奇怪。另外,由于面粉销售旺季不旺,大批现货优质小麦流向可获更高收益的强麦期货市场。笔者注意到,2010年年末最后两周,郑州强麦注册仓单较12月上旬大幅增加7330手至创纪录的12846手。这显然是造成强麦期价、尤其是近期合约期价大幅回落的直接原因,但很显然,以上现货压力所致的期价回落更多地表现在代表2010年度所生产的强麦近期合约之上,对2011年新作小麦(WS1109及其后续合约)期价触动并不大。虽然不排除近期合约弱势带动强麦期价继续整体小幅回落,但未来一年中,新作强麦期价恐难有大幅下挫,以WS1109合约为例,2010年11月末的回落低点(2620—2630元/吨一线)成为其未来长期强力支撑的可能性极大,甚至不排除2700元/吨整数关口成为“铁底”的可能。 二、新麦生产堪忧, 助涨因素犹存 (一)生产情况堪忧 今年入冬以来,由于持续干旱少雨,水利工程的蓄水不足,北方冬麦区旱情呈蔓延发展态势,一些受到旱情影响的冬小麦已经出现了出苗不齐、苗小、苗弱现象。据了解,当前河南省受旱小麦面积为1335万亩,其中150万亩属重旱;山西省小麦受旱面积为671.88万亩,占麦播面积的一半以上;山东省2758万亩小麦受旱,约占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的51%,其中重旱406万亩。临沂、菏泽、枣庄、济宁、日照等地区小麦已达严重干旱等级。当然,部分小麦产区具备灌溉条件,但生产成本的提升也将成为未来强麦期价的助涨因素。 (二)提价因素犹存 尽管2010年小麦托市收购价较上年提高60元/吨至1800元/吨,但由于国内外麦市价格大幅走强,截至2010年9月30日托市收购结束,实施托市收购的6个小麦主产省仅以托市价格收购2010年产小麦2264.7万吨,较上年大幅缩减43.44%,而2010年10月12日,国家发改委再度将2011年小麦托市收购价格上调100元/吨至1900元/吨。目前,2010年托市收购小麦尚未进入拍卖程序,但可以预期的是,一旦开始拍卖,“顺价销售”政策使然,拍卖价格将远高于现在的1880—1930元/吨,而未来新作小麦托市价的实施将进一步抬高麦价底部。 (三)比价关系助涨 一是种植效益偏低。就同一土地的种植效益来说,小麦较之其它经济作物来说是极低的,在我国单家独户组织生产难以形成规模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农户之所以种植小麦,除却保障其自身的口粮需要之外,应该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种麦用工较少,使农民有更多时间外出打工以增加收入。而种植成本的增加,以及物价总水平的提升正在使农户的种粮收入在总体收入中越来越微不足道,表现在小麦市场上,惜售也正在日益呈现“常态化”。 二是国内外麦市差价较大。CBOT麦价已重新站上800美分/蒲式耳整数关口,虽然当前供求形势较2008年金融危机前多国“粮荒”时略有缓和,但在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已然实施,且第三轮“量化宽松”已提上议事日程的前提下,国际市场麦价将保持强势是毋庸置疑的。按当前价位推算,美麦进口至国内的到岸完税价格已达到甚至超过3000元/吨。通胀预期之下,强麦期价未来一年中将存有触及甚至突破3000元/吨的机会。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给予投资者的操作建议是:短期回落不杀跌,企稳才是长多时。 责任编辑:章水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