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货上市以来,与沪深300密切关联。盘点截至2010年12月31日周五的174个交易日,可以看到以下特点: 一是期现走势总体如影随形。期现整体拟合度非常高,期现阴阳背离仅24个交易日。合约当月连续与现指价差多数时段处于10到30点区间。10月份到11月中旬,基差短时间超过100点,但沪深300波幅及成交量基本与股指期货上市前旗鼓相当。 二是期现背离角力次日走势。今年期现阴阳背离24个交易日,仅占全部交易日的13.8%,且多为小阴小阳或十字星。其中“现阳期阴”17个,“现阴期阳”7个。看期现背离延伸影响次日走势,“期货胜出”14次,“现货胜出”10次。7个“现阴期阳”中有6个次日沪深300指数为阳线,但17个“现阳期阴”中只有8个次日沪深300指数为阴线。 由于推迟15分钟收盘和提前15分钟开盘,次日延续期货走势的“胜率”明显高于现货。尤其期指为阳则强力导向次日沪深300指数趋阳,而期指为阴远不如现指为阴导致次日期现两市趋阴来得精准。 究其原因可能由于上述期指总体看空后市比例明显高于看多(17:7),故一旦期现阴阳背离而期指为阳,则其精心研判的趋阳“胜率”理应高于现货。 三是期货的连续性走势往往一气呵成。上述第一阶段股指期货以7连阴触底,第三阶段股指期货8连阳接着8连阴,说明行情一旦形成明显趋势后,期货走势往往一气呵成,不像现货常中途“歇脚”拖泥带水。这与众多老股民的“抢反弹”惯性思维大相径庭。 四是“先行一步”并非“引导”。股指期货盘中领先沪深300指数1至2分钟“变脸”已成共识。但这绝不证明期货“引导”现货,除非全体股民都在“盯期炒股”,且期货合约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在半分至1分钟内变成为全体股民的统一行动。 “先行一步”仅由于沪深300指数高度集中以及T+0交易更及时,致使期货反应比现货更灵敏。决定两市行情走势的根本因素只能是共同的基本面、资金面和大同小异的技术面——股民单一的“追涨杀跌”和期货投资者“投机、套利、套保、组合理财”多种策略。 此外,关键性的“触底回升”和“见顶回落”都并非现货紧跟期货走。2010年7月2日沪深300现货上午11时左右急速探底,直接引导期现两市于13:40时同时见底。而11月5日股指期货率先冲顶3630点,其后第4个交易日才好不容易拖动沪深300见顶3557.99点。而期现24个交易日阴阳背离,更是双方“关联而不同步”的明证。 五是“主力净空持仓+升水”成为常态。股指期货前10名结算会员持仓量超过总量一半以上,集中体现主力对下一交易日的多空判断。截至12月24日,前10名净多持仓仅16天,占全部交易日的9.5%。即使上述8连阳期间仍均为净空持仓。净多持仓集中于2010年7月8日至8月16日,与贴水密集期基本吻合。 主力合约对沪深300指数的升贴水,直接体现股指期货投资者对近期后市总体看涨还是看跌。而贴水仅27天,占全部交易日的16%,且其中16次还与主力合约换月行情有关,说明期货投资者对大盘后市总体看多。贴水最集中于2010年7月8日至8月13日,此间大盘处于振荡上行通道,说明期货投资者较之于股民总体更加谨慎并略显保守,具有明显不同于现货市场的风险意识和套利策略。 六是主力持仓占比变化有一定预测功能。期指前10名结算会员的持仓占比变化,较之于股市的内外盘,由于不是“挂单”是“下单”,不是“全军”是“主力”,故更能真实反映期指主力的后市意向。上述174个交易日中,78个交易日持仓占比的增减变化方向与当日指数走势出现不一致的情况,隐含“变盘”意向。其中,有47个下一交易日出现“变盘”,正确率为60%。 七是主力合约换月行情影响式微。从交割周周初市场进入换月行情,原主力合约趋于寻机平仓,新主力合约趋于展期开仓,从而形成新老主力合约走势差异。现已完成的8次交割中,交割日上涨和下跌的老主力合约分别为5个和3个。 2010年10月15日交割合约涨幅最大,达4.37%,当日交割量710手;8月20日交割合约跌幅最大,达2.01%,当日交割量546手亦为全年交割量最小。即使交割量较大的2010年6月18日1394手、7月16日1245手和12月17日1351手。交割合约与结算价平均偏差仅0.012%,基本无套利空间。总体交割率平均仅0.019%,其对应保证金规模相比当日沪深两市成交额不啻九牛一毛,根本无力搅动大盘。 八是“期指砸盘”的责难将长期存在。由于期现走势的相互关联,每当股市大跌,股民损失惨重时,握有获利机会的股指期货空头就难免被质疑为“幕后元凶”。最集中体现有三次:上市初期的“暴跌推手”、2010年6月中旬“到期日魔咒”和11月中旬的“加油砸盘”。 这些责难纯系市场情绪引发而非冷静分析、科学解盘的结论,因而还必将长期存在。但与此同时,股指期货降低股市波动的“稳定器”和规避风险作用也日益显现,越来越得到市场的认可。 责任编辑:白茉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