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中国期货市场精彩纷呈,股指期货的推出更对原本迅速发展的商品市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期货市场成交量和成交额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大宗商品定价权进一步增强。在全球进入通货膨胀轨道以及中国流动性逐步偏紧的宏观背景下,2010年的中国大宗商品市场行情以高位震荡、外强内弱的格局落下帷幕。那么,2011年的中国期货市场将如何续写新的篇章?各品种会如何演绎新的篇章?本文试作探讨。 我们认为,2011年中国商品期货市场仍将维持震荡上行的态势。原因有二: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经济体将逐步恢复经济增长,对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产生强劲带动作用,促进大宗商品尤其是金属、能源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攀升;另一方面,中国CPI极有可能居高不下甚至再超预期,达到5%的较高水平,个别月份或许会接近6%。通货膨胀影响下,资金流入商品市场,带动商品价格持续走强。当然,也应当看到,2011年货币政策基调从适度宽松转为稳健,在市场上则反映为流动性偏紧,尤其是上半年政策紧缩力度或超出市场预期,而流动性收紧在政策面上利空商品市场。因此,这将最终导致2011年大宗商品高位震荡并逐步上行的格局。 针对商品期货在通胀背景下更容易成为炒作对象的问题,监管部门已经出台或将继续出台一系列措施加以应对,例如,燃料油交易单位已从此前的每手10吨提高至50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市场投机,抑制价格攀升。相较商品市场受到的打压而言,我们认为,沪深300股指期货作为股票市场对冲风险的工具,在2011年将迎来蓬勃发展期。 沪深300指数预测在3180~4000点区间震荡 作为2010年一颗耀眼的新星,股指期货在2011年将更加成熟,将有更多基金、券商等机构参与到股指期货市场中来,其套期保值功能会得到有力提升。从A股具体板块来看,由于受房地产价格调控、对信贷和流动性的紧缩等政策的影响,地产股在2010年的跌幅已经超过其实际价值水平,2011年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延续,对市场不会造成持续性的负面压力,地产股已进入价值投资阶段;金融板块方面,预计2011年央行存款准备金率将持续提高,并且至少2次加息也是可以预见的,因此2011年的贷款增速应该是回归常态,新增贷款额度的下调将提升银行的议价能力进而推动银行息差的扩大,2011年在银行股的带动下金融板块应该会有相对优异的表现。另外,和原油联动性较强的石化、节能减排相关的新能源股等都可在2011年寄予厚望。对于投资者来说,2011年年初买入指数基金和持有多头股指期货是较好的投资策略,沪深300指数预测在3180~4000点区间震荡。 金属品种将是2011年的明星商品期货品种。一方面金属品的主要消费国家集中于新兴市场国家,另一方面金属品的金融属性又比较强。我们认为上半年仍然将是金属品的上涨时期,重点推荐铜和螺纹钢。铜在供需缺口的拉动下,2011年上半年有望冲击10000美元/吨,但年中之后随着美联储逐步释放的紧缩信号,铜价将再次经历价值重估的过程。螺纹钢方面,预计2011年螺纹钢期货价格将会在4400~5200元/吨区间宽幅震荡,操作上选择区间内高抛低吸。 2011年,国际原油价格的走高将带动化工品价格继续攀升。和金属价格不断创出新高相比,目前原油价格仍在70~90美元之间徘徊。市场的轮动效应似乎没有在原油价格上体现出来。但是一旦原油价格突破100美元关口,这又将对化工板块相关产品产生巨大带动和联动效应。化工板块品种中,我们认为天然橡胶和PTA值得重点关注。 2011年农产品的上涨趋势同样不容忽视。首先,农产品的生产、供给受天气影响明显,恶劣的天气及进出口政策都会引发供应短缺而使产品价格上扬;其次,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似乎从来都不缺乏炒作题材。我们依旧看好白糖、大豆等品种。在南美新季大豆可能遭受拉尼娜的破坏引发减产和美国大豆可能因播种面积下降而减产的情况下,2011年大豆和油脂期货价格将因出现供应缺口而出现价格上涨。同样,由于全球、国内食糖市场在今年新榨季的供需形势仍将趋紧,且甘蔗收购价格的提高使得制糖成本明显增加,因此,2011年糖价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预计运行区间将集中在6000元/吨~8000元/吨的范围。 综上所述,在各国宽松货币政策和全球通胀预期的背景下,尽管国内商品期货市场受到抑制投机政策的影响,我们仍预计,大部分商品期货在2011年将走出新高。投资者需要更多关注的是仓位风险而不是价格风险。在新的一年里,投资者应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周期的节奏,重点投资行情较为明确的品种,合理控制仓位,方能取得较好成效。
责任编辑:白茉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