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11年伊始的新起点,回顾过去的一年,无论是全球宏观、金融市场还是大宗商品,都共同经历了从“欧债危机”到“二次探底”,再到“二次量化”的曲折往复,用“有惊无险”一词来描绘可能恰如其分。那么,随着2011新年度画卷的展开,我们不禁会思考,商品市场牛市格局究竟是延续高调,还是或途中生变,甚至终结幻想?预测也好,臆测也罢,问题的关键本不在此。事实上,任何事物的演化背后都存在着相应的逻辑和条理,若能从纷繁芜杂中找出一条清晰的主线,那么其隐藏的路径将不言自明。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近几年特别是金融危机后,由于全球财政刺激方案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双重冲击,大宗商品定价越来越多地受到宏观经济和关联金融市场的影响,因此更加需要深化对经济运行格局的本质理解。基于此,我们将全球宏观分析体系划分为四类,即政治体系、货币体系、经济体系和资产定价体系。其中,政治体系是经济社会存在的根本,货币体系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中枢,经济体系由政府、企业、家庭等利益主体驱动,而这三类体系又决定着资产定价体系的空间分布,包括汇率、股票、债券、房地产和大宗商品实际上都属于资产定价范畴。传统上,由于政治体系和货币体系相对稳定,因此宏观研究主要着力于经济体系的维度上,如经济基本面、宏观政策、行业供需、企业盈利、流动性等指标;但随着美元问题、人民币问题的扩散升级,货币体系和政治体系开始出现了紊乱,因此对资产定价的评估也需随即进行系统性的调整。 其次,政治体系(周期)主导政策取向(周期)是近两年的常态。一方面,对美国而言,美联储于11月重启量化宽松,并非是由于美国经济修复脆弱,而是从政治视角来讲,民主党中期选举的折戟进一步表明美国选民对当前经济状况的侧重,因此在2012年前的两年任期内,奥巴马必须提振美国经济增速的表现,而且宜快不宜迟。另一方面,对中国而言,2011年既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又是2012中央政府换届的过渡年,其承前启后的意义不言而喻。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三个关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定调不难看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然是本体,这就需要政策制定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即宽财政、稳货币),而单纯通过紧缩性政策抑制和治理通胀恐是“好心办坏事”。 再者,任何宏观分析终究要汇聚到一点,即策略研究,我们关注的标的是大宗商品市场。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大宗商品整体价格重心存在上扬趋势,尽管投资讲究顺势而为,但在研究上还需保持逆向思维,即判断这种上行趋势是否会出现拐点,即小概率或黑天鹅事件。我们认为,可能会导致商品市场出现拐点主要是三大系统性风险源:一是实体经济风险。最需要关注的核心风险是实体经济(包括通胀)风险,这是由于商品价格与实体经济绑定最为密切。按照全球“三国演义”的逻辑,“美国强势复苏、中国稳定增长、欧洲基本稳定”或成为2011年(至少是上半年)全球经济运行的主基调。就欧洲而言,其核心经济体德国、法国等保持稳步增长,主权债务危机主要产生在一些相对边缘国家,占整个欧元区经济比重不大,因此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更多的可能是体现为间隙性阵痛,需要时间上的愈合,但并非绝症。综合来看,全球实体经济大多向好,全球范围尚没有形成大的通胀环境,因此实体风险目前来讲还不存在,反而对大宗商品上涨形成了支撑。二是金融市场风险。这属于资产定价体系的范畴,一方面看股市,代表全球股市风向标的美国道琼表现强势,且其PE水平还处于低位区间,因此随着美国经济恢复好于预期,预计2011年上半年道指的走势也相对乐观;另一方面看美元,现阶段市场对于美元是反弹,反转还是继续趋势下行争议比较大,我们倾向于认为美元出现趋势性上涨是大概率事件,若这种态势确立,其或多或少对大宗商品构成一定压制,对此投资者需予以高度关注。三是政策风险。来自政策方面的风险包括国内外两方面,中国政策紧缩无疑会对市场造成较大冲击,但如前所述,明显紧缩的预期或并不强烈;再看国外方面,若美国经济上半年出现显著好转,资金重新回流美国将推动美元主动性上行;从更远一点的视角来看,美元回流将反向推动美联储加快“退出”,利率提升的时间窗口或如中国加息一样提前启动,届时美元的趋势性上涨将势不可挡。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中国“宽财政、稳货币”的政策主轴和美国超预期复苏的双重驱动下,商品市场整体上行趋势并未改变。如果按照时间周期估算和考量,预计2011年上半年以铜、原油等为代表的商品类价格会保持强势,但波动节奏还需看美元的具体表现(这也是最大风险点所在),至于下半年则相对谨慎。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