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市经过周一的大幅放量下挫之后,在中小板指数的带领下今日掀开反弹号角,上证指数收于2759.26点(+50.28,或+1.86%),深证成指收于12066.55点(+294.96,或+2.51%),沪深300指数收于3045.60点(+67.20,或+2.26%),IF1102合约收于点3068.0(+71.8,或+2.40%)。今日中小板和创业板带动股指强势反弹,短期来看急跌之后的反弹属于正常的技术走势,股指期货面临交割期现价差在午后表现依旧强势说明短期期指上行意愿有所增强。主力向下月合约移仓,从1102合约与现货指数的价差来看,期指看涨心态并非十分强劲。 1、国务院会议: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 1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全体会议再次强调“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这意味着一季度货币政策的调控监测范围,将扩大至基础货币及银行信贷之外的股市、债市等在内的其他融资领域。根据央行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为7.95万亿元,相比之下2010年A股总募资额超过一万亿元,相当于全年人民币信贷的约八分之一,因此资本市场被纳入货币调控指标参考范围内已显必要。 因为以前货币政策一直集中在信贷规模的控制上,而“其他融资渠道”显然已经成为各大企业,尤其是房地产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鉴于国务院“保物价、调房价、防信贷”的几大关键任务,全面的调控企业融资渠道对于控制通货膨胀并调整房地产市场已达到保民生的目的已经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这样的举措对于房地产行业将带来更深层次的影响,股指在政策影响下目前不具备大幅转势的可能。 深跌之后的反弹属于技术上正常的走势,在基本面无本质改变的前提下,期望“利空出尽是利好”的投资心态显然不可取。存款准备金的上调并未断绝央行在一月份或者年前加息的可能,从紧的货币政策和房地产调控政策在未来1-2年还将成为常态。只要通货膨胀率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市场的乐观情绪都很难长期积聚,中期股指上行的动力依旧不足。 2、经济数据公布在即:通胀压力依旧较大 中国将于北京时间周四10:00公布2010年宏观经济年度数据。市场普遍预计12月CPI同比涨幅料较上月有所回落至4.4%,但仍为连续三个月保持在4%以上,我们认为2010年1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会超过4.5%,全年涨幅约为3.3%,另外2010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全年上升可能达到6%。2011年我国通胀压力将非常大,国家货币政策的从紧力度和频率或许会超过大多数投资者的预期。 另外据市场预期,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将达到10.3%,说明2010年我国经济存在一定的过热倾向。10年新增贷款7.95万亿元的量也实在较大。因此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必将有所放缓,国家对于经济增长不太会有担忧,反而将会大力控制CPI、保民生和促消费,进而在调整经济增长结构、减缓经济增长速度方面有所建树。 3、商品与股指分化:强势工业品支撑股指反弹 周一股指期货突破了前期一个较长周期的盘整区间向下突破,走出了明显的单边行情,相比之下商品表现的较为强势,最近几日商品是受到股指影响而出现了被动性的小幅下跌,但至今尚未摆脱震荡格局,股指和商品的分化较为明显。 (1)是商品强于股指,股指明显正处于中期的下跌通道之中,下方空间已经打开,空头主宰市场; (2)是商品自身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强弱分化:能源化工品中的PTA是表现最强的品种,但LLDPE同时是表现最弱的品种之一,同样,豆粕和大豆表现也明显强于豆油。这种同一系列的商品出现的强弱格局分化说明商品尚未进入转势的格局,高位盘整比较明显。 近期工业品的强势支撑股指在目前点位做一定程度的反弹,由今日股指反弹主力包括铁路基建、航天军工和有色金属等金属与工业板块,由此便可看出端倪。因此股指的反弹应该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商品,尤其是工业品的强势表现,这种支撑是否具有持续性还值得观望。 4、操作策略:逢高可继续沽空 就股指而言,总体思路是保持坚决的中线空头思想不变。周一的大跌以及前段时间的反弹中都是房地产板块在作祟,并且有色表现相对比较抗跌一些,这应该与有色金属高位盘整的强势有关。 一方面,从波动率可以看出,市场目前的情绪发泄还远远没有结束。因为目前的波动率刚好从底部开始攀升,从历史上波动率的走势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波动率底部抬升的时间至少需要延续一个半月以上,也就是说跌势要止住还需要市场花费很长时间来修复情绪。另一方面,股指技术上处于明显下跌格局之中,中小板指数和创业板指数破位下行将持续带来更多的抛盘压力。 结合指数波动特征和板块轮动特征,我们认为期指的操作中期继续看空,沪深300现货指数3000点以上可继续布局中期空单,前期空单可继续持有。现货板块方面可以适当考虑逢低吸纳煤炭石油板块表现抗跌的个股进行吸纳,一方面可以作为长期资产配置,另一方面可以获取较好的阿尔法收益。 责任编辑:白茉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