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股指冲高回落反弹乏力,中期跌势依旧,今日股指受中小板和创业板股票打压继续下跌之路。我们预计中小板指数的这种跌势还将持续下去,中小板指数下行第一目标5500点。受此打压,上证指数收于2695.72点(-19.57,或-0.72%),深证成指收于11488.92点(-151.04,或-1.30%),沪深300指数收于2954.23点(-29.22,或-0.98%),IF1102合约收于2970.2点(-26.8,或-0.89%)。 1、2011年信贷收紧步伐加快:主动解决货币超发带来的负面效应 1月中旬,主要大行各地分支行陆续收到总行紧急通知,要求本月不得突破信贷额度,否则施以暂停开放信贷审批系统等处置。同业交换数据显示,工农中建四大行1月前两周信贷新增超3500亿元,银行业新增总量已逼近万亿元大关。 按照货币学原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每增长出1元的价值,中央银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超出1元的货币供应则视为超发。新兴市场国家由于逐步进入资源商品化过程,广义货币供应量适度高于经济发展GDP增长也是合理的,但过高的货币供给却极易带来通胀,并且对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有害的。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CPI同比增长3.3%,PPI上涨5.5%。12月份当月CPI同比上涨4.6%,PPI上涨5.9%。其中最终消费品价格的上涨被认为是通胀的重要标志,中国正处在通货膨胀时期,基本已无太大争议。每一次通货膨胀都是一个劫贫济富的过程,尤其是在中国目前处于储蓄率超高的时期,通胀将导致穷人更穷、富人更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超发货币在短期内会拉动经济增长,但最终将导致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爆发所引发的中国通货紧缩忧虑带来了4万亿扩大内需,被认为是此轮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超额信贷发放是通胀的主要推手。 我们认为,通货膨胀是目前国内经济和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党和政府在2011年最重要的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以确保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央行对信贷额度的控制、提高存准率以及加息行为被看做是“常态工具”,我们认为这种信贷收紧的过程中股指将会受到持续的打压,并且信贷收紧是长期的、常态的、深度的进程。只有当通胀得到明显有效的控制,企业因通胀带来的“利润”足够回吐之后,中国经济才能进入“中期繁荣”的周期,进而股指才具备上行的动力。目前虽然经济数据偏乐观,但是市场对政策收紧和通胀反弹的忧虑未能缓解。中期来看,动力不具备,上行周期尚未到来。 2、严重分化:股指与商品分化、股市板块分化 从近期国内商品和股指的走势来看,只有一个词可以概括:分化。商品市场“涨”声一片,奈何股指特立独行。 分化表现在两个方面: (1)商品与股指分化:近期商品市场强势依旧,虽然外盘表现相对疲软,但内外比值修复的过程中国内商品大部分保持高位震荡格局,并且最近几个交易日天胶强势上行、棉花后来居上。从大周期来看,周线级别的高位震荡持续保持,并且2010年领涨的两大品种棉花和橡胶在近期的上涨中再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今日PTA的强势涨停显然是受到了棉花前几个交易日上涨的推动。虽然棉花在前几个月的走势中表现疲软,但是强势“补涨”显然正在延续,问题的关键在于能持续多久。我们认为商品和股指的分化还将继续,这种分化不利于股指的转势,只有当商品的强势告一段落,并且商品进入下跌周期之后,商品和股指同步筑底转势才会有中期上涨周期到来的可能。 (2)股指各版块分化:今日股指午后强势反弹中,旅游酒店版块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中云南旅游涨停,中青旅收涨超过6%,于此同时铁路基建和煤炭石油板块为少数收涨板块,全天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对于股指的贡献不可谓不大。跌幅排行榜来看,除了中小板和创业板明显的“估值回归”以外,农林牧渔、医药、有色金属和电子信息版块跌幅均超过3%,其中农林牧渔、有色金属等板块跌幅超5%的股票超过10只。前期股指反弹过程中,房地产和银行股表现较为出色,今日两个板块因其明显的估值优势地位震荡。我们认为,板块格局中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回归还将持续,这对整个大盘的打压不会在短期内结束,另外权重股的估值优势在中期会受到大盘压制,并且前期有色金属的上涨对有色板块的支撑力度会逐步减弱,可能会同时伴随有色金属的下跌进而带动有色板块的回归,这是中期趋势的预判,因此股指在中期并不乐观。 3、策略:中线做空思路保持不变 就股指期货操作策略而言,中线继续坚决看空股指走势,前期空单继续持有,逢高继续沽空股指。我们保持上证指数第一目标点位2600点的观点不变,虽然股指波动率持续上行,但离前高还有很长的周期。股指的抄底策略不宜实施,最佳选择是中期空单继续持有,现货板块来看,急跌和开始逐步吸纳具有估值优势的大盘股。 责任编辑:白茉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