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球经济进入了复苏阶段,各类资产价格在全球宏观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进入牛市阶段。2009年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在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动下触底反弹,走出了一个漂亮的“V”型增长态势。2010年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引领全球经济进入快速复苏阶段,该年是向危机前常态水平转变的开局年。 经济周期是大宗商品市场走势的决定性因素。根据1956—2010年CRB商品期货价格指数历史走势,并结合世界经济增长周期和各经济体复苏进程,笔者认为,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经济体都在世界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2009年年初开始的大宗商品市场牛市行情,根本原因是各个经济体的增长周期不同,出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经济增长轮动效应。首先是澳大利亚、巴西等资源输出型国家最先复苏,其自身复苏时对商品和资源的需求也非常旺盛,带动全球大宗商品的需求与贸易发展;其次,印度、中国、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国内刺激经济政策推动下进入复苏阶段,再次拉动全球大宗商品的需求和贸易增长;再次,俄罗斯、阿根廷、南非等国家经济见底反弹进入复苏阶段,又一次增加对全球大宗商品的需求;最后,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等发达国家经济触底企稳,开始进入经济复苏初期,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大宗商品的需求和进出口贸易规模。 进入2011年,全球经济虽然受众多不确定性因素干扰,但仍将延续2010年的增长势头,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格局将进一步分化,新兴市场国家将保持7%到10%的增速,美国将逐步稳定在2.5%到2.8%的缓慢增长水平,而日本受内需不足、欧元区经济受困债务问题将呈现经济停滞状态。在此背景下,大宗商品市场仍将保持牛市中的振荡行情,并且受不同经济体货币、财政政策各异以及全球流动性过剩影响,2011年商品市场的走势将较2010和2009年将更为复杂。 2011年新兴经济体继续引导全球经济,同时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下进入经济复苏上升通道,在2011年年末,全球经济形势将会出现“大家齐登场”的增长局面。由经济周期性原因引起的大宗商品市场牛市行情还将延续,因为伴随着各主要经济体在2008年年底至2009年年初经济见底回升,各国的刺激经济政策产生了许多副产品,如高失业率、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普涨、利率工具失灵、商品投资需求上升等等。以上问题的存在又将迫使各国采取新一轮的经济刺激方案来解决,最终造成市场上充裕的流动性始终不减,大量资金继续涌入价格已经高企的大宗商品市场。 受全球货币超发、高通胀率和热钱从发达国家大量涌入新兴市场国家影响,2011年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泡沫将继续膨胀。美元指数底部抬升,中长期趋势仍将下行,中长期波动区间收窄,2011年美元指数将振荡上扬,在76—87区间波动。2011年CRB商品期货价格指数将保持牛市格局,在原油、有色金属引领下,短期强势不变。 三大因素将决定2011年商品上涨的幅度和各品种分化程度: 第一,实际供需情况是决定商品价格走势的根源所在。一方面,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计划开局之年,也是发达国家经济恢复最为关键的一年,各主要经济体固定资产投资、库存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战略性发展产业增长将推动对能源、有色金属的上游原料和加工制品的需求,全球资源需求竞争的矛盾也将加大,从而将进一步推高国际能源、有色金属价格。另一方面,2010年以来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和异常气候造成全球范围内农产品供应紧张,主要发展中国家储备严重不足,大量依靠进口补足,2010年全球农产品价格受天气因素影响,均出现大幅上涨,这种局面将在2011年延续。 第二,CFTC基金持仓情况体现出资金流向。笔者认为,全球流动性过剩将引导大量资金进入大宗商品市场,通过跟踪十个商品期货品种——原油、黄金、铜、白糖、棉花、玉米、大豆、豆油、豆粕和小麦,发现2010年十个品种的CFTC基金净持仓均显示出看多的方向,铜、大豆、玉米、棉花、黄金和白糖的净多头持仓在时间和数量上均强于其他品种。笔者认为,2011年商品市场将会出现分化,有色金属依然走强,能源将再现补涨,农产品与贵金属将会出现阶段性调整。 第三,国际ETFs基金最新动力成为推动有色金属价格上行的重要力量。国际ETF Securities在2010年12月宣布的具有实货铜、镍、铅、锡支持的ETP(Exchange-traded product,基本金属实物支持的上市交易产品)分批在伦敦证券交易所(LSE)上市。所以,2011年有色金属的投资性需求将增大。根据LME数据显示,有色金属基金净多头率上升至18%,近一个月的有色金属净多头价值上升70%,净多头率上升36%。伴随目前LME铜价已经突破历史高点,国内金属与LME市场形成外强内弱格局,所以,2011年国内有色金属市场价格存在补涨的需求,并将出现上行走势。 责任编辑:章水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