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国际农产品期价大幅上涨,ICE棉花不断刷新历史最高纪录,CBOT小麦、玉米、大豆也都突破前期高点并向历史高点进军。受此鼓舞,国内农产品期价节后纷纷出现补涨行情,其中强麦受华北、黄淮冬麦产区冬春连旱刺激,更是深受资金青睐,节后首个交易日就以涨停板报收。 当多数投资者准备再次加入由粮食作物如小麦大幅上涨引发的农产品牛市行情时,国内外涨势凶猛的小麦、大豆却迅速冷静下来,棉花也开始重挫,这不免令投资者有些纠结。 此次回调是上涨趋势的整理还是下跌趋势的开始呢?是逢低买入还是顺势做空?答案显而易见,不管是已发灾害造成的农产品频频减产,还是与拉尼娜现象相伴的农作物减产预期,或是资金早早在远期合约的布局,这些现象无一不说明此次回调只是上涨趋势的整理,是再好不过的买入时机。不过,要想更好地逢低吸纳,选对品种才是关键,相比而言,具有比价优势的远期豆类(大豆、豆粕)更具投资价值。 灾害令农产品频现减产 去年7月以来,由俄罗斯、乌克兰等小麦产地干燥气候引发的农产品牛市联动行情似乎还没终止,中国华北、黄淮冬麦产区再现的冬春连旱天气不得不重燃投资者对国际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一贯不温不火的郑州强麦在节后首个交易日就以高达近7%的涨幅报收。尽管从中国小麦庞大且充裕的库存、冬麦产区旱情的发展态势以及灌溉条件和水源充裕情况来看,爆发式上涨后的强麦短期不具备继续上涨的潜力。然而,从去年俄罗斯、乌克兰干旱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来看,中国新疆霜冻对棉花产量、广西霜冻与西南旱灾对白糖产量的影响,以及当前阿根廷干旱对玉米与大豆产量的影响等不容忽视,投资者也不敢大幅削减农产品的天气升水。 更何况通过研究1980年以来反应极端气候指标(太平洋中东海域海平面温差)的历史数据,我们发现当海平面与大气温差连续6个月高于0.5摄氏度(厄尔尼诺现象)或者连续6个月低于-0.5摄氏度(拉尼娜现象)时,自然灾害往往更容易发生,不是这里发生雨水过多的洪涝灾害,就是那里出现滴水不见的干燥气候,当然,与此相伴的还有当地农作物产量或多或少的下滑。而据美国国家气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太平洋中东海域海平面温差已经连续6月低于-0.5摄氏度,而且最近3个月的温差更是低至-1.4摄氏度,这些数据表明拉尼娜现象已经出现而且短时间内难以消退。因此,与拉尼娜现象相伴的农作物减产预期再一次为农产品远期合约提供了大量天气升水,这无疑成为资金炒作的坚实后盾。 资金提前布局远月合约 如果说强麦爆发式的上涨是国内外农产品价格的再次上涨的开端,那么资金提前在远期合约上布局便早早为这次农产品的上行打好基础。春节过后,国内农产品期货远月合约的持仓量迅速增加,以豆粕为首的农产品2012年1月合约已经悄然替代2011年9月合约,成为交易量最活跃的主力合约,而大豆更是早在一个月之前就完成了主力1109合约至1201合约的转移。这种远期合约大幅增仓的情况同样发生在刚刚挂牌上市不足20个交易日的豆油、玉米、棉花等其他农产品市场上,而往年上述品种远期合约达到同等持仓规模要到4、5月份,相比之下,今年资金提前行动了3个月。 资金之所以提前放弃农产品近期合约而布局远期合约,一方面考虑到农产品近期合约自去年7月份以来的涨幅已经提前预支了本年度的天气升水,后期炒作空间有限,同时伴随着越演越烈的通胀压力,近月合约面临较大的政策调控风险。 资金面上,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或加息,中国紧缩流动性的措施仍将持续,否则美国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流动性压力将难以缓解。政策面上,大豆、油脂、玉米、小麦等农产品的国储拍卖工作会持续开展,资金收紧、政策调控配合下,粮食、油脂近期价格压力倍增。 而远期合约不仅有时间的天然屏障,政策之手短期难以触及,而且在自然灾害频发、拉尼娜现象盛行之际,灾害性天气对作物产量的持续威胁预期给投资者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近期,政策压力以及远期天气升水迫使资金提前“弃近从远”。 豆类比价仍处在价值洼地 意识到资金提前放弃近月、布局远月合约以及强麦的爆发式上涨预示着农产品新一轮牛市的到来当然不错,可是要想逢低吸纳,选对品种才是关键,毕竟多数农产品的涨幅已令资金望而生畏,追涨风险巨大。从相关机构公布的农产品指数来看,自去年7月以来,农产品总指数涨幅为42%,其中谷物类涨幅27%,油脂类涨幅45%,软商品涨幅67%。很显然,以棉花、白糖为主的软商品涨幅位居农产品的最前列,以豆油、菜油、棕榈油为主的油脂类涨幅居中,以大豆、玉米、强麦为主的谷物类涨幅最低,而进一步比较后,我们不难发现,大豆26%、豆粕28%、玉米30%又是谷物类涨幅较小的品种。 在比价方面,大豆、豆粕和玉米相比国内其他农产品而言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不过,比价更低的豆类(大豆和豆粕)显然更具上涨潜力。首先,大豆高达80%的对外依存度使得国内豆类价格不可能偏离国际豆类价格太久。毕竟长时间进口亏损会影响国内大豆的供给,而单纯地降低进口关税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其次,从政府的调控意愿和能力来说,自给自足的玉米相对便于控制,毕竟每年国储大豆占消费比重不到10%,而国储玉米占比却有30%。最后,从国内外大豆和玉米的种植效益来说,当前大豆与玉米比价会使得玉米更多地挤占大豆的种植面积,况且在种植时间上早先播种的玉米会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因此,不管从对外依存、还是政府调控能力,或者种植效益来说,具有比价优势的远期大豆更具投资价值。 责任编辑:章水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