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曾距离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非常遥远,然而,21世纪的一场金融风暴来袭,黄金这个古老的价值和信誉的承载体瞬间变得熠熠生辉。在这个转折背后,有着政策的大力引导和市场力量的积极推动。 2007年11月,随着国际金价创下20多年的历史新高,奥运金条出现了一股抢购热潮。此后至今的几年间,节假日的中国黄金市场一直表现活跃,国内黄金消费呈现出越来越旺盛的态势,大量民间资金悄悄流入黄金市场。按照往年的规律,春节之后黄金消费的旺季就算过去了,但2011年春节之后金市反而出现了量价齐升的局面,且不说消费能力强的北京、深圳等地,就连黄金产能第一的山东省,也出现了排队抢购黄金甚至卖断货的现象。此外,2010年国内推出的第一支黄金基金——诺安黄金基金,受到了投资者的强力追捧,上市第一个月便获得了2.3%的收益。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全球官方售金方面,2010年官方成为了黄金的净买家,是21年以来的首次净买入。其实早在2008年,全球央行售金基本上就减少到了此前400—500吨的官方售金上限的一半,2009年更是下滑到了几乎只有30吨的销售规模。 近几年,中国市场的黄金需求的确出现了非常迅猛的增长。根据世界黄金协会发布的黄金需求报告,中国在2010年的黄金需求量为607.1吨,同比增长29%,快于世界平均水平22%的增长速度,其中珠宝需求量高达428吨,而金条和金币的投资同比增速更是达到了88%。2010年,中国成为黄金需求增长速度仅次于印度的国家,黄金需求总量也仅次于印度,成为全球第二大需求国。 从战略资源的角度来看,世界各国基本都持有一定量的黄金储备。在主要经济体中,发达经济体各国的黄金储备占各自总储备的比例最高,平均40%左右,而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黄金储备占总储备的比例最低,不足5%。步入新千年,中国央行开始逐步提升黄金储备规模,增加幅度也是越来越大,目前中国黄金储备居世界第六位,但占全球总储备的比例仅有1.8%,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黄金由于其独特的金融属性,对于维护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显得异常重要,尤其是在世界货币体系越来越复杂以及信用缺失越来越严重的年代。增加黄金储备,一方面可以分散外汇储备的风险,丰富资产运用手段,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提高国家宏观调控和对抗金融风险的能力。 除了藏金于国,我国政府还大力推进藏金于市和藏金于民。2009年年初,国内黄金市场出现了一个巨大转机: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黄金期货,为投资者提供了除实物黄金外的交易性投资品种。黄金期货的上市标志着政策方向的明确,表明中国对民众进行交易性的黄金投资敞开了大门,交易性和实物性黄金投资相互辉映,中国黄金市场迅速成长起来。一年之后,上海黄金交易所的黄金延期交易对普通投资者开放,进一步加快了市场发展步伐。近年来官方不断传递的藏金于民的理念,政策方向明确而迅速的转变,使得投资者迅速意识到市场形态发生了变革,更多的普通投资者由此进入了这个市场。 在政策进行了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只需等待一个合适的市场契机,就能够顺利实现全面打开中国黄金市场的目标,过去三年间的金融危机恰好提供了这个机遇。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让大多数金融市场顿失颜色,但国际金价在经过了危机初期短暂的调整之后,却迅速走出了一波历史性的上涨行情。 金融危机彻底暴露了国际现行货币体系的致命弱点,即货币信用严重缺失,此时黄金就成为了不可替代的信用标的。危机初现时,市场并未意识到其严重程度,到了2008年9月危机大规模爆发势头开始显现,市场开始大幅振荡,9月18日国际投行巨头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国际黄金价格一夜暴涨12%。随后,在各国政府向金融体系大量注入流动性、频繁下调利率和启动各种紧急援助机制的背景下,市场似乎看到了一些希望,但期望最终落了空,美国失业率持续维持在接近10%的高位,地产市场也不见起色。接踵而至的欧债危机令欧洲五国相继陷入国家债务漩涡,同时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持续的量化宽松政策也使得各国输入型通胀日益显著。这一系列因素导致金价在最近三年间整体呈现持续上涨格局,迄今为止黄金价格已比2007年年底时翻了一番。 黄金在金融危机中异常稳健的表现,以及良好的收益率和较小的波动率,使其成为了投资组合中一个优秀的基础配置品种。从目前发展趋势看,黄金市场红红火火的好日子还长着呢! 责任编辑:章水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