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宏观事件及评论 财政部:积极财政政策重点要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引导消费等 中国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对2011年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重点做出阐述,包括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和引导居民消费需求,优化投资结构等。 财政部网站刊登新闻稿援引谢旭人并称,将调整完善税收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同时要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 对于"十二五"(2011-2015)期间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他表示将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把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完善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税种,财产税、环境资源税及其他特定目的税相协调的复合税制体系。 谢旭人并称将集中财力,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支持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改造各类棚户区1,000万套。此外,去年已经启动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力争2013年正式编制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周日在接受中国政府网等网上访谈时亦称,将提高低收入者工资水平、对收入过高行业进行总量和水平限制、并取缔非法收入和调节过高收入。 评论: 我们看到温家宝总理今日透过媒体表示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一事列入政府工作讨论范围。目前个税的起征点是2000元,超过2000元的部分按照表1所述征收个税。随着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2000的起征点已经不能达到调节过高收入的目的,同时个税征收级数偏多体现了税负过重。从劳动成本来讲,公司是不愿意以增加成本的结果换取员工收入增加的,因此,直接增加收入从短期来看并不容易实现,但减少个税却是可行且容易实现的。 国务院:中国将加快房产税改革试点 新华社周日报导称,中国将加快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到全国。 目前上海和重庆两市已开征房产税,税率介于0.4-1.2%,上海税率只针对新增购房,而重庆则包括了存量及增量的高档商品房。 新华社报导援引国务院报告并称,2010年来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已取得成效,下一步将加强各地的政策措施落实,对省级人民政府住房保障和稳定房价工作进行考核和问责。 此外,还要严格执行差别化房地产信贷政策;并落实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计划和供地计划以增加供给。 中国新年首月多数城市住宅价格进一步上扬。在70个大中城市中,1月有68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续涨,其中涨幅超过10%的城市有10个;而同比出现下降的仅有两个。 在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方面,新华报导指出,未来将强化政府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责任,加快建立差别化的房地产土地供应政策并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中国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近日对2011年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重点做出阐述时曾强调,要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支持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改造各类棚户区1,000万套。 为拽住高房价的韁绳,中国政府1月再出调控新招,包括调高二套房首付、全面铺开"限购"、扩大营业税徵收范围,并要求尚未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省市需在2月中旬之前出台细则。同时上海、重庆启动房产税试点。 评论: 其实,我们认为可以房屋分为两个部分来看,一种是保证民生的普通住房,另一种则是有奢侈品意味的高档商品房。为了保证民生,政府有必要调控普通住房的价格,增加此类住房的供给;而对于高档商品房则应保证开发商的利润由市场供需自动调节价格,而政府收取一点税收以增加财政收入。这样一来,既能对中低收入群体起到居住保障,又能起到调节高收入、利用财政收支二次分配的作用,和个税的征收有共通之处。 四大粮食央企“被限购” 粮价涨势难挡 近日,中国四大粮食央企——中粮、中储粮、中纺集团以及华粮接到政府指示,不能进入市场收粮,以免造成粮价上涨。更有消息指,如果粮价再次快速上涨,国家有可能降低粮食进口关税。 实际上,早在2010年11月,国家发改委推出调控物价政策,联合多部委全面监察并限制物价上涨,首当其冲就是控制粮价。当时已有市场传言,国家发改委约见四大粮食央企,限制其收购原粮。 受此影响,国内粮食价格在过年前出现了回落。但随着北方旱情的加重,粮价上涨的压力越来越大,春节一过,稻米的价格就每斤上涨了一毛钱。在限购要求非常严格的北方地区,四大央企几乎没有什么收购动作。 中粮米业地方粮食收购部门人士表示,其接到了上级部门打来的电话,要求暂时停止收购原粮,因为粮价上涨得太快,央企减少收购可以平抑粮价,“目前还没有解禁”。 由于南方限购压力较小,央企早在受限购指示要求不算严格的地方展开了收粮行动。据江西米业采购部门人士称,目前该企业已经达到收购极限,仓库已全部装满。该人士还建议,如果有可能就抓紧收粮,今年的粮价一定看涨。 而一直与中粮争夺市场的外企益海嘉里,则没有限购的烦恼,还在各地设立了多个收购粮食网点。有央企内部人士透露,由于限购政策,央企只能看着外企或其他中小企业屯粮而臵身事外。以中储粮为例,过去中储粮就曾被明文禁止收购粮食,而且由于中储粮一直以国家规定的价格进行收粮,目前市场价格已经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限价,即使中储粮可以收购,也没有人会卖给他们。 分析指出,在国际粮价早已大规模上涨的大环境下,国内粮价的上涨已是不可避免,如果国内粮食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政府有可能通过关税政策调整粮食价格。据知情人士透露,对于进口依赖度较高的大豆,关税将由3%降到1%,但时间点还没确定。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全球部分粮食的价格已经破纪录。去年玉米的价格暴涨了52%,小麦上涨了49%,黄豆上涨了28%。世界银行称,全球食品价格在过去一年中上涨了29%,而去年10月至今年1月间,全球食品价格更是上涨了15%。 此外,有消息称,美国有意扩大对玉米制乙醇项目的投入,预计2011年美国生物乙醇产量将达到139.5亿加仑。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出口国,而中国是最大的进口国。美国每年有40%的玉米用来制造乙醇,这一数量相当于中国的全国产量。这无疑将直接推高玉米的价格,并连带所有粮食进入新一轮的涨价周期。 多位粮食行业人士表示,目前最大的涨价威胁便是美国的玉米制乙醇政策。中国政府代表曾经在国际大会上谴责美国制造人和机器抢粮吃的局面是缺乏人道的,但作用不大。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粮食问题专家魏亮认为,从粮食生产周期看,虽然未来数月全球粮食主产区将收获完毕,产量预期对粮价震荡影响减弱,但受无新粮上市影响,国际粮价仍将处于高位,掉头回落的可能性低。总体来看,今年三季度以前,价格仍将维持波动向上的态势。 有评论指出,在当前情况下,国家应增强储备粮的投放力度,果断出手干预市场,防止粮食价格出现剧烈波动。另一方面,为了抵御粮价上涨,目前日本已经有多家粮食企业深入到巴西等粮食主产国设立加工厂和多个收购网点以及交通运输设施,以保障国内的供给。中国也应该建立相应的粮食安全机制。 评论: 中国粮食的外部依存度将继续扩大,中国有望取代加拿大成为美国最大的粮食出口国。美国农业部(USDA)周五表示,中国2011/12年棉花进口料将增加300万包至1,800万包,可能将本已处于高位的棉价进一步推高。同时,市场预计中国的大豆产量或将减少,中国的大豆进口量也将达到全球大豆贸易量的60%。除了强劲的粮食需求外,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也将对粮价上涨产生贡献,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粮食价格的上行趋势很难发生改变,无论是限价、防止囤积还是给予补贴都不能扭转这种趋势,只有在供需平衡之后,粮食价格才有望企稳。 沪深300指数技术视角 周一沪深300指数全息模式被打破,这是市场自我保护的必然选择,也是笔者测试市场对重要信息披露反馈的速度和力度的一个测试,未来的全息模式不会再予以披露,算是提供给投资者一个思考的新视角。 虽然周一收出光头阳线,但似乎基础不够坚实,因此周二仍然需要权重板块的支撑。周二若权重启动,可能突破2月22日大阴的高点,但新高后会在3281点遇到较大的压力。即使多头强势突破3281点,市场也将在3363点附近遇到空头主力的阻击,并可能展开一波调整,调整的关键支持位在3253点,随后的反弹会再创新高,冲击3424点。 若周二开盘走低,可能再创新低,目标仍然看到3089点附近,市场也可能在3164点获得支持。 从通道理论的角度看,短期内,沪深300指数应该冲击一次通道中轴的位臵,阻力位在3281点和3363点附近。中期来看,我们仍然坚持我们的观点而不受主力洗盘的影响,目标看到3424点附近,年内的目标至少看到3870点附近。 自然法则与股指期货 周一股指期货顽强走高,但盘口观察可以看出,走势不稳,摇摇欲坠,若周二五权重板块启动推高,可能还会来一次调整。不过,从30分钟图的均线束的扭曲态势开看,继续上攻的概率较大。 周二早盘的压力位在3263点附近,这个位臵若不能放量突破,则将出现一波日内的调整,调整的支持位在3224点附近,刻意打压可能下跌到3214点附近。这种走势,多头仍有希望在3238点附近组织起一次反击,但需要力度才能形成时空的协调性,目标看到3298点附近。若周二冲击3298点,则周三冲击3325点的可能性将大增。 短期建议关注以下微循环时间之窗: 3月1日9点15分、11点15分、14分。 3月2日10点15分、13点。 3月3日9点15分。 现货市场板块策略 短期建议关注乙醇汽油、网络游戏概念、锂电池、半导体与半导体生产设备、3D概念、煤化工、黄河三角洲、建筑节能、高端装备制造、水利水电建设等板块。 股指期货投资策略 周二建议IF1103触发以下条件时入场交易: 1) 开盘点下方5点买入,止损设臵在开盘点下方10点的位臵。 2) 突破开盘点上方12点买入,止损设臵在开盘点上方7点。 3) 开盘点上方7点卖出,止损设臵在开盘点上方12点。 4) 跌破开盘点下方10点卖出,止损设臵在开盘点下方5点。 5) 3238点买入,止损设臵在3230点,止盈3290点。 6) 3295点卖出,止损设臵在3305点,止盈3263点。 1-4项为早盘策略,通常在10点前有效。 责任编辑:白茉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