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援引国际商报3月2日的报道称,2010年的铁矿石大牛市让三大矿商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也让国内钢铁行业再次品尝了被矿山牵着脖子前行的苦涩滋味。专家分析表示,铁矿石行业如此巨大的利益差是由行业内部的强权和垄断导致。国内钢铁企业想寻求生存和发展,“走出去”,建立国际铁矿制产业链势在必行。 “去年中国钢铁业经营环境虽大幅改善,但纳入中钢协统计的77家大中型钢企仅实现净利897亿元人民币。”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原常务副会长、中钢协特邀分析师罗冰生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矿山三巨头“利润凶猛”的财报。 利润不均发展已呈畸形2月25日,巴西淡水河谷财报显示,2010年第4季度淡水河谷净利润59亿美元,同比增长近3倍,2010年全年淡水河谷净利润173亿美元,创采矿行业的历史新高。其中,铁矿石业务的强劲增长居功至伟。 此前,另两矿业巨头——力拓和必和必拓也先后公布了2010年业绩。前者实现净利润143亿美元,后者实现净利润约170亿美元,均创下各自的历史新高。 然而同矿山三巨头满眼飘红的财报相比,国内钢企的日子则是凄惨万分。2月24日,罗冰生在2011年中钢协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去年中国钢铁业经营环境虽大幅改善,但纳入中钢协统计的77家大中型钢企2010年仅实现净利润897亿元人民币,大中型钢铁企业全年平均销售利润率只有2.91%,远低于全国工业行业6.2%的平均利润。”此时,国内钢企利润总和尚不及三大矿山净利润总和的29%。 更令人担忧的是,国内钢企的吨钢利润与矿山的吨矿利润相较,也不在一个等级上。据中钢协统计,2010年有财务报表的钢协会员企业投资收益合计121.1761亿元,扣除投资收益后的钢协会员平均吨钢实现利润仅149.98元。 有分析人士称,铁矿石商品化减弱,资本化趋势加强,铁矿石正从单纯的大宗原料转变为财富分配和转移的工具。 强权逻辑幕后作祟2月23日,作为矿商季度定价的依据——普氏能源铁矿石价格指数的出品方普氏能源资讯预计,今年二季度淡水河谷卡拉加斯品位66%粉矿协议矿到岸价格将在199美元/吨,环比一季度的172美元/吨,预计上涨15.9%;力拓二季度协议矿石离岸价格则在2.749美元/干吨度,如果是品位62%的BP粉矿,价格约170美元/吨,环比涨幅约34%。 “如果上述预测成真,在国内钢企利润率不断走低,国产铁精粉、冶金焦、喷吹煤、炼焦煤、废钢等成本不断攀升的大环境下,矿山巨头的做法有没有趁火打劫的意思?”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愤慨地说。 “过分曝光的事实已让矿山有了要价底牌。”一位非钢铁圈内人士表示。以钾肥谈判为例,近两年国内钾肥谈判相当成功,究其原因就在于“低调”运作。 同时,海外权益狂收效缓慢让矿山巨头有了抬高矿价的资本。由于投资矿山建设周期较长,2010年我国进口矿中只有6000万吨权益矿,2011年预计将再增3000万吨。而这还不足以影响每年6.18亿吨的铁矿石进口量。 更为关键的是,在钢铁产业链上根本没有所谓的供需关系,完全是矿山的“强权”逻辑。
2009年在与三大矿山公司谈判久久不下的大背景下,中方与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石出口商FMG签订了供应量为2000万吨的合同。此次铁矿石谈判被业内认为是铁矿石谈判的成功典范,但其背后的强势也难以忽视。当时,中方与FMG签约的条件是,FMG希望中方能够帮助它从中国融资50亿~60亿美元用于矿山开发。有报道称,双方的合同里根本没有提到50亿~60亿美元的具体规模,只是表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积极促使FMG在中国金融机构进行融资,以扩充其产能和供应能力。但无论是中钢协还是宝钢,都认为合同归合同,融资归融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毕竟中钢协和钢厂都不是金融机构,银行不愿意贷款,钢协与钢企又有什么办法? “走出去”比什么都重要2月,必和必拓宣布进口铁矿石的价格由1月份的155美元/吨提高到168美元/吨。“矿山都已骑在国内钢企脖子上为所欲为了,国内钢企‘走出去’,建立国际铁矿制产业链比什么都重要。”钢铁专家马忠普说。 而中钢协也将“努力建立稳定的原燃料资源保障体系”列入五大重点工作之一。罗冰生透露:“今年要继续坚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加大海外铁矿山的投资、开发、入股,进一步增加海外权益矿的比重。同时,呼吁国家加强对国内矿山建设、生产的政策支持和力度,稳定提高国产矿产量。” “一旦中国钢铁企业积极参与的拥有市场优先选择权的世界其他地区铁矿石产量能够满足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需求增长,甚至还有剩余,中国钢铁企业就有了国际铁矿石供需布局结构的战略控制力,就有了产业链的安全。”马忠普说。 根据记者了解,中钢协自定的海外投矿目标是:争取“十二五”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拥有权益矿占比达40%以上。而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在海外投矿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章水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