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快速发展,令国内成品油市场蛋糕也不断做大,2008年中国月均消费量达到1500万吨,为了尽早抢占市场先机,国内炼油企业一直在扩大产能,这当中不但有中石油、中石化旗下炼油厂,也包括大量地方炼油企业(简称地炼)。 日前,易贸咨询发布了2008年度中国十大地炼排名,这些企业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总计已达3030万吨/年,约占全国总量10%,其中山东一省就抢占了9家,有山东省地方官员进一步透露,该省地炼总加工能力已接近5000万吨/年。 “地炼产能是油荒时期社会加油站的主要油源。近几年受市场需求推动,地炼产能得到了极大扩张。”东方油气网副总经理钟健说:“但是由于它们的生产原料主要依靠燃料油,发展潜力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允许地炼企业自主进口原油对其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这也符合中央政府关于建立原油三级储备的思路。” 十大地炼急扩张 据易贸咨询统计,截至2008年底,国内地炼共有99家,总炼油能力达8805万吨/年,其中前十大炼油厂的一次加工能力达到3030万吨/年,占到全国地方炼油厂的34.4%。 按照一次加工能力大小,此次跻身十大地炼的依次为利华益集团利津石油化工厂有限公司(简称利津石化)、潍坊弘润石化助剂有限公司(简称弘润石化)、宁夏宝塔石化集团、山东正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安邦炼化有限公司、山东昌邑石化有限公司、山东华星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山东恒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富海集团。 “地炼企业一般建在油田附近或交通便捷的地区,它们背后有地方政府的强力支持。比如很多山东地炼就是在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下,依托毗邻胜利油田,又靠近华东消费市场的区位优势,在近几年中实现了大规模扩张。”有中石化驻山东协调办官员说。 据他介绍,这些地炼企业多是以化工厂等名目出现,由于是当地的财政支柱,同时又可以带动就业,因此地方政府对其扩张一向采取鼎力支持的态度,甚至成为这些地方政府出外招商引资的重点。 然而与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旗下的炼油厂动辄千万吨级的加工能力相比,地炼企业的规模仍显得很小,即使是在十大地炼中,一次加工能力最大的利津石化也仅有500万吨/年,排名第十位的中国富海集团更只有160万吨/年。 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各家地炼企业纷纷拟定了更宏大的扩能改造机会,在山东、辽宁、天津、江苏、福建等地,一批加工能力在300-500万吨/年的扩建、新建项目仍在进行中,它们期望在区域市场中与中石油、中石化的竞争。 2006年中央政府曾出台《炼油工业发展中长期专项规划》,其中明确规定炼油项目投资方必须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现有企业净资产必须超过炼油项目出资额度,企业资产负债率不得高于60%;新建炼油项目单线规模原则上要达到800万吨级以上,资本金必须达到总投资的1/3以上,现有炼油企业改扩建项目资本金必须达到40%以上。 “但这项炼油规划并未阻挡地炼企业的扩张,当地政府会为他们提供贷款担保,并采取越级审批等方式强行启动这些新建、改扩建项目。”上述中石化官员称:“随着这些新建、改扩建项目的竣工投产,十大地炼企业的榜单也许会是另一个模样”。 扩张中的瓶颈 然而相比资金、审批程序等硬件瓶颈,地炼企业遭遇的最大难题是生产原料供应无法得到保证,并导致其开工率严重不足。2008年中,地炼企业的平均开工率一直处于30%左右,这与中石油、中石化旗下炼油厂不得不压缩化工品产量,全力生产汽柴油以保障社会需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据了解,由于石油产业涉及国家战略安全,因此在中国入世协定中,中央政府即明确指出,除中石油、中石化等几家进行的国营原油贸易进口不受配额限制外,非国营贸易原油进口均需采取配额制,并由中石油、中石化根据排产计划安排进口。 “中石油、中石化等完全控制着国内原油生产,它们都是上下游一体化的企业,能供给地炼企业的原油很少;而原油进口渠道又被中央政府管制,因此我们一般都进口新加坡、俄罗斯的燃料油作为生产原料。”一位山东地炼总经理说。 可是今年出台的燃油税新规却让进口燃料油生产成品油的做法遭遇新的成本难题。 根据元旦起开始执行的燃油税规定,燃料油属于成品油范畴,因此地炼企业的原料——燃料油和产品——汽柴油都需缴纳燃油税,这种双重征税使得它们的成本陡然高企,中石油、中石化却因生产原料为原油,而不需缴纳原料端的燃油税。 有易贸咨询分析师透露:如果按照现有燃料油进口价格测算,山东地炼如果加工进口直馏燃料油的理论亏损可能是906元/吨,而去年12月底则为每吨盈利364元。这种成本构成的差异导致自元旦后竞争激烈的国内成品油市场中鲜见地炼企业踪影。 以进口燃料油为原料还有一重隐忧,那就是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据钟健介绍,由于燃料油是境外炼油厂在生产汽柴油等成品油过程中得到的副产品,因此品质较低,地炼企业由于技术实力不足,很难实现对燃料油的再加工,获得合格的汽柴油,因此地炼企业的产品多是达不到国家标准的,只能与达到标准的汽柴油调和后再出售。 这不但降低了地炼企业的利润,也使得它们的市场份额受到极大的限制。 据上述那位山东地炼总经理透露,2008年由于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地炼企业燃料油进口量也出现了萎缩,“没有稳定的原料供应渠道,很多企业只能停产,有的甚至是全年停产;即使开工生产的,为了保证企业利润,也只能时开时停。” 目前各地炼企业都打算放弃进口燃料油的做法,转而新的原料渠道。中海油由于控制着国内海上石油的开采,且炼油产能尚未完全到位,因此成为各地炼企业追求的目标。 “目前中海油也愿意向我们提供一些原油,但这也许是暂时的,一旦国际油价再次高企,就很难保证了。”那位山东地炼总经理叹息道:“而且中海油供给原料也不是没有条件的,它们希望能够收购我们的炼油产能,可目前我们并不希望这样。” 他说:“我们希望政府能够允许地炼企业自主进口原油,这既可以保证这些企业的生存,更可盘活社会库存,在低油价时为国家石油储备出力。” 他认为,目前国家制定的三级储备(政府、央企及其他商业企业三级储备石油)的思路是保障我国石油战略安全的重要步骤,然而由于针对其他商业企业如何开展石油储备,政府并未发出明确的指示,因此拥有现成油储设施的地炼企业目前没有办法操作。 元月9日本报报道了商务部正式受理了由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会长赵友山提交的《关于加大进口石油建立国家能源战略储备机制的建议报告》,那位山东地炼总经理认为这也许意味着地炼自主进口原油的大门被推开了一条缝,地炼企业可能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