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将产品、定价、渠道、促销的4P营销理论进一步拓展为包括人员、有形展示、过程的7P服务营销理论逐渐得到金融服务行业的认同。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7P服务营销策略也被广泛运用于期货客户争夺战中,它为期货公司创造了财富,为期货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但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科学完善的营销策略体系对我国期货公司乃至整个期货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至关重要,如何完善期货市场营销策略体系,已经成为整个期货行业密切关注的课题。 7P服务营销策略在我国期货市场实践中产生了以下几点问题: 首先,我国期货市场的价格策略选择不尽如人意。价格策略主要是指产品的定价,期货公司的产品是服务,其定价形式主要表现为手续费。当前我国很多期货公司实行低价格争市场的初级价格竞争策略,有的期货公司甚至打出“零佣金”旗号以吸引客户。不可否认,价格手段也是竞争的手段之一。但是,当价格竞争跨越了合理界限,成为持久竞争的主要手段,并演变成激烈的“价格战”时,带来的后果则是期货公司增产不增收,真正获利的占少数,有的公司甚至忽视服务质量的提高,这些都将危害期货业的长期发展。 我国期货市场上演“价格战”的症结主要在于期货公司盈利模式单一,单纯依靠收取手续费盈利。因研发等部门无法直接创造利润,导致研发投入不足、研发成果缺乏重视及有效验证,进一步导致期货公司间同质化竞争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手续费也屡创新低。 其次,我国期货市场的渠道策略管理上存在不足。渠道策略是指企业选用何种渠道使产品流通到顾客手中,主要分为直销渠道和间接渠道。作为间接渠道的居间人营销渠道是期货经营机构的重要营销渠道。有数据显示,居间人开发的客户权益占公司客户总权益30%以上的公司约占市场总份额的60%以上。 居间人营销渠道在为期货公司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风险,有的居间人缺乏必要的专业及职业道德素质,误导客户,甚至代客理财导致投资者利益受损,损害了期货公司的利益。据相关法律部门的统计,居间人引起的纠纷占期货纠纷的50%以上。究其根源,主要是目前我国期货居间人营销管理模式不完善,期货居间人法律法规制度的缺失致使监管无法可依,各地及各期货公司制定居间人管理规范的做法引发了管理模式混乱、规范落实不力、居间人准入及资质条件过低等问题。 再次,期货业务人员整体专业素质不高。期货公司提供的产品是服务,公司人员是提供服务的主体,人员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服务的质量及客户对期货公司的认知。目前我国处于第一线的期货业务人员队伍整体专业素质不高,专业服务能力不强,无法真正满足客户多层次的需求。主要原因有:部分业务人员从业时间短、专业素养较低;期货公司重业绩而轻培养;业务团队未有效配合。而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国期货行业发展不够成熟,很难吸引优秀人才,期货从业人员流动性高。 监管部门通过分类监管等措施,为期货市场营销策略的实施和完善营造了更好的大环境,各期货公司也在孜孜不倦探索营销策略成功转型之路。但是,这些阶段性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加强我国期货市场营销策略的进步和完善,亟需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第二,完善营销管理模式,尤其是居间人管理模式。好的营销策略如果在管理环节出了问题,其效益可能大打折扣,甚至带来严重后果。居间人营销模式是渠道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降低居间人营销模式引发的风险,才能使该模式发挥更大作用,这就需要将期货居间人群体纳入到系统规范的监管体系中。首先,居间人相关法规制度亟待明晰,可以借鉴《证券经纪人管理暂行规定》,详细规定期货居间人的从业资质、与期货公司的法律关系和权责界定等内容,为期货居间人管理提供规范依据;其次,制定统一的居间人自律性规则,内容可以涵盖资格考试、资格核准和公示、执业行为准则等;再次,期货公司可以采取员工管理方式对居间人实行统一管理以降低风险,提高居间人准入门槛,加强后期管理及培训等。 第三,期货公司需转变竞争理念,丰富竞争手段,提升综合竞争力。建议期货公司淡化价格策略的作用,在产品、促销、人员、有形展示、过程等其他策略上注入更多精力,并使各项策略组成一个系统完整、统一协调的营销策略体系,使之发挥更大效能。比如,在研发方面加大投入,提高研发成果质量,为营销提供更大支持力度;期货公司可以通过期货定制营销,即以客户个性化需求为基础的营销手段,提高服务质量。通过不断挖掘产品、促销、人员、有形展示、过程等策略的作用,增加期货公司竞争手段,提升综合竞争力来吸引客户。 期货公司要生存,期货行业要发展,要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保持一定的市场优势,就必须变革营销模式,建立一种与客户达成伙伴关系的意识,公司只有定位明确,目标清晰,形成自己正确的营销战略,才能获得成功。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