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外部多重压力和国内抗通胀的形势,国内期货市场前两个月多项指标明显下滑,全行业发展正面临新一轮的考验。此时此刻,审视我国台湾期货行业的经验,会带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尤其是台湾因“全球化”历史潮流和狭窄的发展空间,被倒逼加强开发和创新,并由此造就了台湾期货交易所跃居全球期货交易所第17位的成绩,值得认真借鉴。 立法保障期货创新 在当今的全球交易所合并浪潮中,台湾期货交易所是极少未被卷入的市场之一。按台湾期货业人士的说法,就是政府官员们像呵护子女的家长一样,强行出台了许多“封闭式”法规。之前,台湾的4家交易所曾计划合并为一家控股公司,并邀请纽约证交所(NYSE)、纳斯达克(NASDAQ)或德意志交易所(DB)等入股,但因遭遇政府力阻而搁浅。虽然台湾期交所股东来自银行、证券和期货等各方,但政府通过作为台湾期交所股东的国有银行和期货监管机构充当“监护人”,加之期货投资者主要源于台湾,因而不可能效仿欧美加大市场开放度。反过来,这也成为推动台湾期货立法的动力。1997年3月4日,台湾“立法院”通过《期货交易法》,取代原《岛外期货法》成为台湾期货业活动的法律依据。同年9月,台湾期货交易所成立。1998年5月28日,《期货交易税条例》通过立法程序。从此,台湾期货市场在法律护佑下进入健康快速发展通道。 产品创新领先亚洲 1997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与新加坡交易所(SGX)共同推出台湾股票指数期货,台湾有关部门第一反应是拒绝为其提供台湾股市数据及信息服务,但后来又担心结怨,不得已决定禁止台湾投资者参与岛外涉台股指期货交易。此举导致台湾投资人在使用股市风险管理工具方面沦为受制于人的“二等公民”。台湾的QFII在投资台湾股市的同时,可以在CME或SGX股指期货市场进行保值,使台湾投资者处于不利地位。这一事件推动台湾股指期货的创新进程。当年7月,首张“台湾证交所股价指数期货合约”上市。之后,电子期货、小型台指期货、台指期权等纷纷推出,台湾期货市场日均交易量从2002年的6316手大幅跃升至2009年的287181手,8年增长45倍。 由于资源匮乏、商品生产规模有限的背景条件,台湾期货产品创新主要集中于金融领域。目前,台湾正积极筹备以美元计价的国际板商品期货,并欲藉此推动相关制度变革,以创造更符合国际投资者的市场环境,提升台湾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此外,DRAM(内存芯片)期货、保险类期权等也有望不久面世。 场内监控:“三三制+四级偿付链条”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台湾期货市场交易量逆势增长,监管创新的风险防控机制的有效发挥,使期货市场成为现货市场的“疏洪道”。台湾期货市场结算为“交易所专属模式”,即期货交易所内设的结算机构形成市场的中央对手方,履行为市场进行清算的义务。台湾期交所结算部由此成为台湾期货市场的结算业务中心,其监控模式与大陆基本相同,均分为“在线监控”和“离线监控”。不同的是,台湾期交所将风险控制系统分为事前监控、盘中即时监控、盘后监控三段式。其中,盘中即时监控又分为盘中清算操作、盘中委托量操作和盘中部位监控操作三部分。每一个交易日分三次,以市场即时价格或交易所依据行情变动临时特定价格,对结算会员未平仓头寸进行盘中损益试算,以了解交易时段中结算会员保证金账户权益状况。如有结算会员保证金低于应有水准,则发出盘中追缴通知,并视其额度限制新增部位操作。 针对违约事件的财务资源,台湾期货市场建立了清算机构“四级偿付链条”,先后依次为:结算保证金—交易所风险准备金—每家结算会员缴纳的交割结算基金—结算会员共同分担。“交割结算基金”是指结算会员按其实收资本20%缴纳的额度。若结算会员增加委托机构,或非结算会员新增分支机构,交割结算基金相应增加,以此提高其风险抵偿能力。 做市商:制度创新的典范 做市商(Market-maker)制度源于欧美主要期货市场。台湾2001年推出期权时并无经验,当时交易系统采用委托单驱动(order-driven)制度,并未提供交易人询价或双向报价功能,期货商也完全没有从事做市商业务的人才和经验。面对全新期权产品市场流动性不足的迫切问题,台湾期货市场成功引进做市商制度,致力于培养期货自营操盘人才,发挥做市商的特色功能,有效缩小了市场买卖价差。做市商既有助于交易者降低交易成本,又透过高流动性准确反映了市场价格,从而推动避险者增强进场避险操作的信心,创造出了良性循环的市场环境。至今,该制度已成为破解创新产品上市后流动性不足的最佳良方。 在服务领域,台湾的交易所和期货公司的创新思维及开创性做法十分关键。长期以来,台湾期货公司均以经纪业务为主,产品本身差异性就小。想要在竞争同质化的环境下脱颖而出,期货公司需创新更专业、更高效的服务,以不同的观念推陈出新。尤其是宝来期货自2001年起,投入大量资金,创设和发展网络下单平台,先后推出了“期权乐翻天系统”、“期权孙悟空系统”等,首创了股票、期货、期权、国际期货“四合一”产品。此外,公司还通过媒体营销,将期权包装成拥有各类获利机会的“乐透”彩票概念产品,成功打入彩民和普通交易者群体。这一系列创新推动台湾各期货公司竞相跟进,在电子交易平台基础上发展创新多样化的交易策略与模块工具。 责任编辑:章水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