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和纠结是当前食糖市场的主要特点,一方面印度、泰国、巴西增产预期强烈,但印度出口一波三折,巴西主产区又因降雨影响开榨,于是郑糖近强远弱特征更加明显;另一方面欧债危机、中东北非冲突不断、日本遭遇强烈地震,这些因素令投资者萌生避险意识,资金自商品市场撤出,对于糖价产生压力。但是,与此同时,原油价格大幅上涨,日本央行又向市场注入巨额资金,通胀预期再次为市场所关注。油价上涨短期内将推高其他商品的价格,但若涨幅巨大则将损害全球经济。所以,当前无论是整体宏观经济形势还是食糖产业本身都存在相互矛盾的因素。 就国内而言,2010/2011年度未必能够实现南宁糖会预期的1100万吨产量,或许会出现连续第三年减产的局面。这样,短期的供需形势不容乐观,在目前消费淡季糖价仍能维持7000元以上的水平。但是,中长期看,今年糖料作物种植面积有望扩大,只要不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食糖产量恢复增长的可能性很大。这一点在郑州白糖期货远期合约价格上就已得到体现。而国家政策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加剧,又要保证经济适度增长,所以在采取调控措施方面难以做到两全其美。 不但当前影响糖市的主要因素相互矛盾,而且期货市场更是存在一些明显的异常之处。首先,郑糖期货持仓前20名席位上的多空头寸比例极为悬殊,3月中旬曾接近1.4:1,即多头主力持仓的数量是空头主力持仓的1.4倍。近日虽有所下降,但仍是本月以前的历史新高。其次,交割库注册仓单的数量仅有寥寥千余张,不但大大低于2008年以来同期的平均值(约33000张),甚至还不及2006年白糖期货挂牌上市之初的水平。 表面看,第一个特点令人费解,在糖价达到历史高位的时候,居然市场的主力机构却还在大举增持多单。以往曾数次出现过多空比例接近1.3的情形,最近一次发生在2010年9月中旬,当时白糖期货指数在5600元附近;2009年2、3月份和2008年11月多空持仓比例也曾达到历史高位,但那时期货价格不过才3000余元。近期多空比例竟然创出历史新高,难道主力机构在7000元时更加坚定地看好后市? 看到上面所说的第二个特点之后,第一个疑问似乎就有了答案。目前交割仓库的库存只有往年(2008年以来)同期的三十分之一,看来,严重缺乏可供交割的实物是导致场内机构显著看多的重要原因。追根溯源,原来近期现货价格明显高于期货价格导致期货仓单被注销后流入现货市场。 自今年2月中旬以来,国内糖价冲高回落,但广西主产区报价在7200元附近获得强劲支撑。3月29日柳州食糖批发市场,无论是4月合同还是10月合同均在7200元左右,而同日郑州白糖期货5月合约收盘价仅7125元,9月合约才7022元,比柳盘低了近200元。所以,糖企在期货市场上卖出的热情很低。 现货报价保持坚挺,一方面是受到供需缺口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因为制糖成本高企。由于国内食糖产量预期仅在1100万吨左右,而消费量可能达到1400万吨,从而存在明显的缺口。此外,为了保护蔗农的利益,甘蔗收购价一再上调,2月下旬广西宣布按482元/吨的收购价格与食糖7000元的销售价格进行联动,这样无疑推高了食糖的生产成本。但即使这样,7000元的销售价格对于大多数糖厂而言也是有利可图的。根据中糖协的统计, 2010/2011制糖期截至2011年2月底,重点制糖企业(集团))累计销售食糖280.87万吨(占国产糖总销量的82%),成品白糖累计平均销售价格6902.79元/吨。看来,现货商挺价还是为了保证自身的收益。 这样得出结论是,供应偏紧和成本支持双重因素导致现货价格坚挺,而相对偏低的期货价格自然就受到大机构的关注,主力持仓明显偏多的现象也就可以理解了。不过,未来是期货价格补涨还是现货价格回落来填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并不能确定。政策调控和外盘的走势将影响期现价格最终接轨的方向。对于稳健的机构来说,似乎目前在期货市场买入并在现货批发市场上卖出(现在两个市场今年9月到期的合约之间存在约200元的价差可供套利)是个不错的投资策略。但是,应该看到,柳州批发市场9月合约的成交量仅7万吨,订货量不足19万吨,这与郑州期货1109合约(单边成交量折合380万吨,持仓量折合280万吨)相比差距过于悬殊,能够进行跨市套利操作的数量还达不到总持仓的一成。所以,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而言,期现货间的价差收益恐怕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这样,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大体上短期因素较为利多,而长期因素则相对偏空,于是糖价陷入欲涨不能、欲跌不愿的境地,宽幅振荡只是无奈的选择。应该看到,2009年以来糖价持续上涨的经济环境正在发生改变,供应短缺向过剩转化,货币政策则由宽松向紧缩演变,大宗商品的走势也出现分化。所以,持续两年的白糖牛市行情可能结束,投资者应该适时转变思路,寻找中期沽空的机会。 责任编辑:章水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