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17日 星期日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商品期货商品期权 >> 黑色系期货

线材期货先天不足交易锐减 退出机制待出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1-04-03 20:31:09 来源:中国经营报

风云变幻的期货市场,投资资金在各个品种之间寻找新战场,资金下一步会选择哪一个品种?在同类型新品种上市两年之后,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便凸显出来。

弱品种现马太效应

3月11日,上海期货交易所收盘,当日线材期货成交总量出现个位数,仅为4手,此时正值线材期货上市两周年之际。线材期货于2009年3月27日上市,与此同胞诞生的钢材期货品种还有螺纹钢。

在此之前,线材期货一直交易冷清,根据文华财经的数据显示,2010年7月,钢材价格进入低谷,线材期货也同样迈入了寒冷的冬季。之后线材成交就进入百手时代,在钢材贸易萧条的2010年12月,线材期货的总交易量更是一直在两位数左右徘徊。

与此相反的是螺纹钢。螺纹钢期货与线材期货同批上市,到2009年7月底,螺纹钢主力合约一举突破100万手交易量大关,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最高时主力合约日成交量近500万手,持仓量最高时曾达到近150万手。线材期货在上市之初,也曾受到了资金的追捧,根据线材指数显示,线材的价格从开市的3400元每吨一线即刻上升至2009年8月份的约4700元每吨,但线材在2009年9月中旬首个合约交割完成后,线材期货成交量逐渐萎缩,目前更是无人问津。

根据上期所当时的设计,线材期货交易单位为10吨每手,最小变动价位为1元每吨,每日最大波动限制为±5%。

螺纹钢与线材期货上市之后,螺纹钢的交易量和持仓量就一直处于优势地位。经过近两年的市场选择,螺纹钢在成交量和持仓量上越来越受欢迎,而线材则逐渐没落。

出现这种现象,广发期货钢材行业分析师夏才俊表示:“线材的没落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了同类可替代的钢材品种螺纹钢,弱势品种会越来越弱,这种"马太效应"会一直持续,因为交易清淡,资金害怕自己进去了出不来。”

而这种“马太效应”还同样显现在其他期货交易所的两个同类期货品种上。2003年3月优质强筋小麦期货(俗称强麦)在郑州商品交易所(简称郑商所)挂牌交易,而在此之前郑商所早已推出了硬麦合约,强筋小麦特点是“湿面筋”,俗称“劲道面”,主要用于面包等面食制品,而硬麦对应的是“软麦”,比如软红冬麦。

“强麦推出以后,硬麦就逐渐被边缘化,如今每天的交易量很少,因为同类型的期货产品会使得投资资金对其进行选择,同样的大商所的豆一(黄大豆1号)就比豆二(黄大豆2号)活跃,豆二被豆一排挤后,交易越来越冷淡。”夏才俊表示。

先天不足 退出机制缺乏

同类型的期货产品相继出现这种互相排挤,优胜劣汰的局面,市场人士认为这是由于期货市场上存在明显的资金集群效应。

新湖期货研究所工业品高级分析师翁鸣晓认为,从螺纹钢与线材期货上市至今的市场演变来看,投资资金出现了明显的集群选择。

“线材期货就进入了这种恶性循环中,由于其现货流通量远远小于螺纹钢,线材期货便输在了起跑线上,此后,两者的同质性使得现货资金倾向于螺纹钢交易,资金的流向偏好更是稳固了螺纹钢的市场地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当前线材期货几乎每日零成交的局面。”翁鸣晓这样认为。

据了解,国内钢材由最早的线材一股独大逐渐转移到螺纹钢,进而过渡到板材。目前我国的产量数据中板材产量大于螺纹钢产量,螺纹钢产量大于线材产量。

这个变化在库存数据中也同时得到验证,截至目前,我国钢材的社会库存中,螺纹钢530万吨左右,线材160万吨左右,板材770万吨左右。我国在期货市场上市交易的线材品种为高线,而在实际的生产和贸易流通中,普线较为普遍,高线用量较小。

上市初期,钢材现货商根据自身的实际现货需求对资金进行分配,由于螺纹钢的现货流通量远远大于线材,因此,上市初期即体现出两者的强弱对比。久而久之,对于现货商来说,线材的持仓与成交量已无法满足其现货的交易需求;同时,由于两者价格存在高度相关性,使得现货商完全可以通过螺纹钢期货上的操作满足需求,对于线材的没落,翁鸣晓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然而早在1993年,我国就推出了线材期货,那时的线材期货却遭到市场的追捧,对此翁鸣晓认为是由于当时市场上仅有线材一个钢材期货品种,未出现大量资金分流的情况。

期货同类型品种这种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局面,市场人士认为暂时不会改变。“但是硬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后来因为农产品大行情,资金进去操作,又开始重新活跃了一段时间,所以如果以后钢材有行情,线材还是有机会复活的,但也不大可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夏才俊这样表示。

事实上,针对这种弱品种,目前在期货交易所层面上,尚没有一个合理明确的退出机制。

“期货品种的运营成本不高,即使交易冷清,持续运营成本很低,也无所谓退出的问题,据我所了解,现在市场有消息说,监管层可能会逐步建立弱品种的退市机制。”翁鸣晓告诉记者。但她同时也表示此消息并未得到期货监管机构和交易所的证实。

 

责任编辑:章水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