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感和K线图 盘感取势是直接通过K线图来感觉市场行情发展演变的节奏、规律、特点以及当下的情绪。从市场行情本身来了解市场行情的现行状况,从中发现幾变的征兆,从而提前作好交易的计划和布局。 K线图是一种整合了市场中所有的信息,将成交的实际状况转化成K线行情的技术图形。K线图之所以能被用来作为盘感取势的工具,是因为K线图充分展示了市场行情的演变过程;当下买卖双方力量的平衡及变化;以及行情趋势的运动方向及强弱。 通过K线图了解市场中已经发生的事情可以帮助交易者掌握某个特定交易对象的个性特征。通过阅读和分析大量已经发生过的行情,交易者可以从中摸索出一些有价值的规律和特征,这些规律和特征往往就是短线交易者所要寻找的幾变征兆的依据。 交易者了解历史行情要特别留意以下几点: 第一,每轮行情启动时的起点状态,往往以小阳线开始; 第二,每轮行情结束时的终点状态,往往以小阴线结束; 第三,阻力位的状态,往往被中阳线突破; 第四,支撑位的状态,往往被中阴线刺破; 第五,持续上升过程的状态,往往以连续的中阳线或大阳线的形态出现; 第六,持续的下跌过程,往往以连续的中阴线或大阴线的形态出现。 还有其它一些比较特殊的价格空间位置,比如在黄金分割点的回调;处在某个比较敏感的历史价位等等,交易者也必须特别留意并细心体会。 了解历史行情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将交易时间框架和更大的趋势时间框架结合起来观察和分析。通过交易时间框架来体会市场情绪的变化,通过趋势时间框架来了解市场行情的结构以及演变的规律。 通过即时阅读K线图可以感受市场当下的情绪,结合对历史行情的了解,以及对其规律和特征的掌握,交易者可以强烈地感觉到某些幾变的征兆,这些幾变的征兆出现的时刻,往往就是最佳的建仓机会,也就是投机的入场点。 根据K线图感受市场当下的情绪,从而获得盘感需要同时向两个方面努力,一个是通过对历史行情的了解和研究来掌握某个特定交易对象的自身规律和特征;另一个是通过即时看盘,也就是所谓的盯盘来同步感受市场行情演变的节奏,规律和特点,在看盘的时候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使自己逐步达到与市场行情融为一体的境界。 在学习交易的初始阶段,交易者应该以看盘为主,然后逐步进入尝试交易阶段,最后才是胸有成竹的正式交易阶段。 感受市场当下的情绪是一个非常微妙的过程,交易者既不可以主观武断地去猜测行情,又不可以不做任何判断和推测,而是应该介于两者之间。交易者的任何判断都应该有一定的依据,而这依据仅仅是某些征兆而已。交易者仅仅是根据这些征兆来推测即将发生的行情和趋势。而要发现这些征兆除了需要知道我们在这里所总结的一些规则外,更重要的在于每一位交易者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而积累一定的看盘时间和对历史行情的深入了解是必不可少的,交易者对盘感的体验和感悟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看盘的时间长短和对历史行情的研究程度。 通过看盘来获得盘感要以所做交易的时间框架为主,以更小等级的时间框架为辅。也就是说假如交易者所做的是1小时短线交易,那么交易者应该主要通过1小时K线图来获得盘感,寻找并捕捉幾变的征兆。交易者可以通过15分钟K线图或10分钟K线图来验证自己的盘感,但是决不应该用超过1小时的K线图来验证。 通过K线图预测行情未来的动向是指预测总的行情趋势,也就是判断大势所趋。判断大势所趋并不是专门为了某一笔特定的交易,而是为了判断当下总体交易环境,保证交易的方向和大势保持一致。 所以通过K线图预测行情未来的动向必须是在一个比较大的时间框架之内进行,这个时间框架必须比交易者的交易时间框架至少高四到六个等级。比如:交易时间框架是1小时,那么交易者至少要根据4小时图或六小时图来判断交易环境的大势所趋。同样道理,如果交易时间框架是4小时,那么交易者至少要根据16小时图或日图来判断交易环境的大势所趋。 在某些特定的交易环境中,交易者还必须通过逐级放大时间框架来判断交易环境的大势所趋,从而制定出一些更加深谋远虑的短线交易计划。 以上所述从时间上讲分别代表了过去,现在和将来;从空间上看代表了交易对象价位曾经达到过的区间,新的起点以及未来的获利空间。在这三者之中,获取盘感的重点还是在于感受市场当下的情绪,这是影响交易者做交易决定的最主要因素,因为获取盘感的主要目的就是寻找幾变的征兆。 对历史行情的了解是为感受市场当下的情绪打下认识的基础,而预测行情未来的动向是为交易寻找一个最适合的交易环境。两者虽然都非常重要,但只是获得盘感的基础,真正的盘感还是体现在感受市场当下的情绪上。 通过盘感取势需要特别注意K线图具有时间和空间两重特性,K线图中任何一根特定的K线既代表了特定的时间意义,又呈现出市场在特定时间的空间状态。所谓盘感一定是与时间和空间同时相关联的,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错误的判断。 K线图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复杂,关于K线图的研究,将在第四部分中专门介绍。 作者:周宗涛、字宗源 加拿大福湃金融总裁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