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小到芝麻、辣椒,大到煤炭、原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迅猛发展,初步统计,全国各类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已近800家。但是,由于市场定位不明确、法律法规缺失等问题,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譬如不择手段拉客户、类期货交易、投机炒作等。有期货业资深人士表示,乱象丛生的大宗商品电子市场需要尽快出台适应现阶段发展需求的行业标准,并亟待强力科学的监管,才能使这个市场获得健康、高效、平稳的发展。 全国又有几家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新开业。而近一段时间以来,不少普通投资者常常会接到一些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工作人员的电话,以此推广自己的大宗商品中远期电子盘交易。 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中采取电子盘交易模式的市场占了半壁江山,约占52%,居于市场主导地位。由于其参与手续简便,易于商家灵活操作,因此赢得了更多的青睐。 据了解,大宗商品市场在表现出发展迅猛、市场规模大、参与成员多等特点的同时,也出现了市场定位不明确、法律法规缺失等问题。 有专家呼吁,大宗商品中远期现货市场伴随着大宗商品的市场化改革而出现,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管,积弊多年,对正常的市场秩序构成严重威胁,对大宗商品中远期现货市场的彻底整顿治理已经刻不容缓。 利用网络、电销拉客户 股票投资者李先生为《证券日报》记者详细讲述了“被推广”的经历。 一个平常的交易日上午,一阵手机铃响,打断了正在打理自己股票账户、盯盘的投资者李先生。 “喂,哪一位?” “您好,我是xx大宗(商品市场)的小刘。” “什么事?” “先生您好,我们现在正在推广期,打电话来就是想向您介绍一下我们市场的大宗商品交易。” 或许是一位新人,这位操着一口南方口音的小刘,虽然没有保险公司业务人员表述的那么流利,但介绍的口气和语言中也透出了一股热情。 随后,在小刘的要求下,李先生告知了自己的电子邮箱,以便可以接收一些大宗商品交易的相关资料。 晚上,李先生打开邮箱,看到了新来的邮件,里面很简单的写着“李先生您好,我是xx大宗的小刘,我们市场的官网是xxx,有什么需要咨询的可来电咨询。”随文件是可以下载的该大宗商品交易所的市场分析客户端。 据李先生介绍,这是一家注册资金为几千万元的电子交易批发市场,所交易的大宗商品以鸭梨、马铃薯、板栗等农副产品为主,并提供信息咨询、中介代理、储运配送等配套服务。而小刘就是这家市场的推广人员。 据小刘讲,该市场采取电子盘交易模式运作,其网上交易系统安全可靠,并与银行结算、信息发布、异地交易、撮合竞价等系统衔接,十分便捷高效。 记者在李先生提供的市场分析界面中看到,其内容不仅有参与交易的品种,还提供了这些品种在交易中的开高低收价、涨跌幅、成交量等数据,此外,还有类似期货市场的多品种分析和套利分析等选项。 据了解,大宗商品市场在近两年表现出了发展迅猛、市场规模扩大、参与成员增多等特点。而在今年4月份,全国就有数家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开业,而这些地方的大宗商品电子市场,也主要以具有当地的特色的大宗商品为主,逐步拓展外延的特点。 今年4月2日,河南新乡金银花电子交易中心开业。半月后的4月18日,贵阳大宗商品交易所也正式开业。 前者其主要是为金银花及其他农特产品建立一个销售交易平台,从而扩展产品交易渠道和交易量,促进农民增收。 据介绍,该电子交易中心成功运营后,还将扩大品种,比如山楂和药材等,最终要形成一个综合多产业的电子商务门户。 而贵阳这家大宗商品交易所将以当地较有优势的黄磷等化工产品,茶叶、辣椒等农产品为主要交易品种。今后还可能把经营品种扩大至铝板带箔、辣椒、天麻、杜仲等特色产品。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不断的利用通过网络、电话推销等方式,宣扬投资收益,吸引普通投资者参与,这其中不光是交易大品种的商品市场在以不同的方式大力宣传,也有交易紫菜、榨菜、芝麻、木薯这类小品种的交易市场。 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中采取电子盘交易模式的市场占了半壁江山,约占52%,居于市场主导地位。由于其参与手续简便,易于商家灵活操作,因此赢得了更多的青睐。 而目前我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交易模式已有现货预约购销交易模式、电子盘交易模式和仓单交易模式三种,可以充分满足不同产品种类的电子交易需求。 猛钻期货“空子”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深化,国内大宗商品逐渐由实体市场向电子市场渗入,近年国内大宗商品电子盘交易发展迅猛,全国兴起了开展电子盘交易所的热潮。 在一份专业人士提供的《主要大宗市场一览表》中记者看到,这里包括了全国比较活跃的81家主要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江浙、两广、两湖等省市,其交易品种从农产品、能源再到原材料,数量众多,内容丰富。 据业内人士介绍,国内中远期交易市场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细致,这些品种包括了辣椒、绿豆、大蒜、红小豆、食糖、棉花、玉米、粳米、高粱等农产品,包括了黑色、有色、稀有等金属品,包括了煤炭、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等能源品,甲醇、甲苯、PVC、苯乙烯、二甘醇、化肥等化工品,还有蚕丝、丝绸、棉纱等纺织原料。 其中渤海商品交易所的焦炭是期货市场刚刚上市的品种,还有该市场经营的动力煤也是期货市场计划上市的,还有些品种则被期货市场证明不适合采用标准化合约形式进行交易的,比如绿豆、红小豆等品种。 期货专家表示,虽然目前中国期货市场已具规模,拥有3家商品期货交易所、1家金融期货交易所和26个期货品种,但远远未能满足实际需求,与庞大的国民经济总量并不适应,这为近似期货的中远期交易市场提供了生存土壤。 而与中远期交易市场丰富的品种相比,期货市场则相形见绌。专家指出,中远期交易市场的不少品种很多都具备了作为期货交易品种的条件,但目前还未能在期货市场上市。 通过对目前国内中远期交易合约和期货合约互相比较,发现两者非常容易被混淆,大量的中远期交易市场事实上正在采取期货的模式进行运营,并大量吸纳普通投资者和无现货背景企业进行投机炒作,但又缺乏像期货市场一样强有力的监管。 实际上,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这些年闹剧百出,从海南天然橡胶事件、广西白糖事件到浙江嘉兴茧丝绸事件,再到2008年8月爆发的更为臭名昭著的,由资深期货业人士郭远峰所导致的华夏现货商品交易所事件等等。 中远期市场最终应该回归现货本身,其本质上是一个物流市场,其最终的目的应该是物权的转移,实物交割才是其本质。其合约仓单的最终基础在于拥有强大的现货量,而非纯粹的投机涉险资金的进入。 不过据业内人士透露,国内的中远期交易市场普通实际交割量并不大,很多中远期交易市场名不副实。 据统计,目前可查的由部委或者地方政府的批准的、比较活跃的中远期交易市场有80家左右。据有关机构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去年,我国主要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有200多家,各地主要中远期交易市场约为百家,交易金额近8万亿元。另据透露,从工商注册资料来看,全国各类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已近800家。 有专家表示,国内还有很多以网上交易、电子交易公司等形式存在的众多的中小型中远期现货市场存在,中远期市场真正的数量和规模难以统计。有的中远期交易市场甚至派生出了一些“变种”,即以做市商、延期交割名义出现的所谓黄金投资公司。其利用现货做幌子,采用更为隐蔽和具有欺骗性的延期交收的名义进行。 与“中远期现货交易所”不同的是,所有参与黄金延期交割业务的客户的对手,只有一个,那就是黄金公司自己,这也意味着这项业务中,黄金公司天然与客户对赌。 专家介绍说,目前国内中远期市场中相当一部分采用了期货交易基本形式和手段,招揽毫无现货背景的企业进入市场进行投机,此外,市场内拥有席位的会员可以进行代理客户交易,甚至出现二级代理、三级代理,大量吸纳自然人客户进行投机交易。由于缺乏监管,导致问题频发。 国家工商总局在文件中明确指出:“此类市场采取的这种交易方法和有关管理制度,与期货交易机制类似,改变了商贸流通属性,具有金融性质,投机性较强,具有较大的风险隐患。” 怎一个“乱”字了得 专家表示,我国大部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处于区域发展状态,难以形成国际影响力,需要尽快出台适应现阶段发展需求的行业标准,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全面提升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综合竞争力。 行业标准和真正的实行监管谈何容易!有人说,目前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就像是20年前期货市场刚刚起步时的状况,随便一个什么公司就可以注册一个交易市场,启用和期货交易类似的电子盘交易。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对本报记者表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广泛借助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两种方式,有其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如果大宗商品市场借用期货市场的模式和机制,那必须有如期货市场一样的监管才行,但情况并非如此。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一些市场虽然借鉴了期货交易的模式,但并不太按“期货”规矩来,品种合约随意被更改,主力合约无规律的快速转换,合约存在时间并不按照所交易的现货生产周期来科学制定等等情况时有发生,入场的大部分散户被深套之后才后悔莫及。 “现货市场期货化,场内市场场外化。从2007年到现在,我关于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没人管,没法管’的观点已经表述5年之久。” 胡俞越认为,监管缺位让大宗商品市场的运作“无法无天”,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且相关的监管办法缺位,盲目复制、攀比交易量、违规炒作、过度投机等问题至今都没有解决。 一位多年在大宗商品市场内“刷单”的散户对记者表示,一些现货盘跟政策面没什么关系,就算是技术指标都乱糟糟的,以前想好好研究指标的想法早已烟消云散。 “现货盘子本来就一个庄,他们想怎么搞就怎么搞。”这位散户说。 还有知情人士表示,现在一些交易市场还学着大收递延费(延期费),投资者持有的合约如果想“过夜”,除了手续费,还要交前一日持仓金额万分之二的“递延费”,当天不交割的话,投资者的交易成本进一步加大,交易市场大赚递延费,而且手续费也很高,一月十几亿的交易额都很平常。 有媒体报道说,在如此情况下,越频繁操作就会将越多的收益分给交易所,而想做长线投资,则必须忍受如滚雪球一般累积的“过夜费(递延费)”,这会让投资者陷入险境。 记者在一份散户的初始资金为20000元、时长为一个季度的黄金交易对账单上看到,手续费为6545元,递延费为3560元,赢利8480元,最后账面整体还亏损1625元。近三个月交易赢利率约为42.40%,乍看起来似乎不错。可是细算起来,手续费占赢利的77%,递延费竟占到赢利的42%。 专家表示,“递延费”制度在已经普及的证券交易中 ,以及在性质更相似的期货交易中都没有。这条交易规则从根本上使选择“递延交易”的投资者一开始就走上了亏损之路。 此外,有的交易市场还实行连续现货交易,其实质是用延期交割违约金来延缓实物交割时间,只要支付极少量的延期违约金就可以不用交割,其实质是取消了交割,这在日本等国外市场发展的历史中已被证明是行不通的。 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很多中远期交易市场的交割库设置数量极低,库点十分集中,这与连续现货交易的要求不相符合,其主要目的是为大量的投机提供便利。 有专家表示,目前大宗商品市场的法律依托主要是2003年出台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但这部法规不仅过于原则化,并且已经不适应当前市场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据了解,《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只是个行业标准,不具备法律意义,但是事实上又为中远期现货交易进一步提供了法律依据,由于中远期市场审批程序十分简单,只需要行业主管部门或者地方政府审批、工商局注册即可设立,因此国内采用类似期货交易方式的中远期市场发展很快。 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国内发生了多起重大事件。2008年在出现华夏商品现货交易所出现携款潜逃事件之后,有关部门曾计划清理整顿中远期市场,商务部还制订了《大宗商品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将中远期现货市场界定与期货市场几乎一模一样,同时与国务院颁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相抵触,最终没有颁布实施。 亟待科学监管 据中国期货业协会统计,今年4月全国期货市场交易规模较3月有所下降。以单边计算,4月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量和成交额同比分别增长-23.63%和42.64%,环比分别下降21.09%和24.40%。期市月度成交量已连续出现同比下滑,1~4月成交量同比增幅分别为-39.87%、-13.93%、-21.80%和-23.63%。 分析人士表示,2010年11月底以来,交易所通过提高保证金水平、取消手续费优惠等措施,抑制市场过度投机行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成交量,期货市场的活跃度和流动性降低。 该人士认为,期货市场管得好管得住,但场外大宗商品市场却与此相反。 不过,情况似乎在去年已有所改观。 去年11月底,国家发改委发文要求各地方各部门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包括操纵电子交易市场价格,推动现货价格上涨在内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上海市有关部门在去年11月18日发出通知,要求电子交易市场在2010年内清理农产品经纪人,以后农产品经纪人只有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才能参与电子交易。 据了解,去年上海大宗农产品市场清理了1.6万名自然人,现在中远期电子交易的主体是企业和合作社。 分析人士认为,加强电子交易的监管和农产品价格走高有关系,因为农产品电子交易的投机行为对价格起到了拉动的作用。 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在去年7月份通报的囤积哄抬农产品价格违法案件中,便涉及农产品电子交易:山东某经销商在收储囤积大蒜的同时,于2009年2月至2010年6月间,带领多人在电子交易市场合伙炒作大蒜中远期合约的价格。 针对大蒜中远期交易中引发的严重问题,商务部、公安部、工商总局、法制办、银监会和证监会六部委联合下发了《中远期交易市场整顿规范工作指导意见》,明令禁止自然人和无行业背景的企业入市交易,对中远期现货市场开始进行整顿。 整顿内容包括了禁止新设市场和新上品种;保障资金安全,实行保证金第三方托管和银行监管;禁止自然人和无行业背景的企业入市交易;禁止代理业务;规范保证金缴纳形式;限定每个交易品种和每个交易商的最大订货量等。 业内专家表示,上述治理整顿政策实施后,确实看到有些中远期市场已经开始公开劝退部分没有行业背景的交易商,但是,政策的最终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难以判断,很多批发市场成交量并没有明显的下降。 在大量的中远期交易市场事实上已经采取了期货的模式进行运营,并大量吸纳自然人客户和毫无现货背景的投机企业进行投机炒作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强力监管部门对其进行科学监管,那么整顿只能治标,并不能根除其对社会的危害。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