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端——高耗能产业屡禁不止,供给端——水电生产受制于南方大旱,火电企业受制于煤电价格倒挂。在供需两端的挤压共振下,今年的大面积电荒已提前到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警,迎峰度夏期间电力缺口保守估计将达3000万千瓦,还有进一步扩大可能。“这是2004年以来中国所面临的最大一次电荒,范围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中电联称。 另据媒体报道,紧张的电力供需形势已经导致江西、湖南、贵州三省上调火电上网电价2分/度。 种种迹象显示,终端销售电价已经迎来一个上调窗口期,不少专家建议适当调整工业用电价格以遏制高耗能产业快速增长的用电需求。也有业内的消息人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最近有关部门正在开会讨论上调部分电荒重灾区电价的问题,不排除上调终端销售电价。但他同时表示,居民电价短期内应该不会上调。 今年4月以来,多地出现较严重的电力供应偏紧,华东电网、华中电网均出现了较大的电力缺口,大量工厂被拉闸限电,不少地区甚至出现了拉闸居民用电的现象。记者了解到,除了南方大旱、高耗能产业用电需求复苏等原因,造成今年较大面积电荒提前到来的深层次原因是煤电价格没有理顺造成火电企业亏损严重,发电积极性受挫。 据媒体报道,国家发改委拟补充部分电荒重灾区上网电价,加上4月上旬已上调的全国16个省市的上网电价,全国近20个省市的火电企业的成本压力有所缓解。但由于上网电价是电网向电厂收购电量的电价,而销售电价则是电网企业向全社会的终端用户(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居民)销售电能的价格。火电企业的成本压力暂时转移到了国家电网一端。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继上调各地上网电价之后,终端的销售电价也迎来上调窗口期,销售电价在近期上调的可能性不小。“上调上网电价不过是电力企业系统内部的利益再分配,而上调销售电价则是把电力企业的部分成本转移到了全社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此前被媒体曝出的多省上网电价上调,本质是电网企业承担了火电企业的成本上涨,而电网企业不可能一直承担着火电企业的亏损,这种成本压力的释放只是个时间问题。” 由于“市场煤计划电”的体制一直没有理顺,火电企业的亏损由来已久,“火电企业发得越多亏得越多”在业内不是秘密。自3月起,国内煤炭价格出现淡季飙升,秦皇岛环渤海动力煤价格连续九周上涨,从767元/吨上涨到827元/吨,更是在相当程度上加大了火电企业的成本压力,导致不少火电企业出现较大面积的检修,从而加剧了电荒。 电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08年开始,全国五大发电集团火电合计亏损达600多亿元。另有中电联的数据显示,1至4月份,我国五大发电集团的火电生产业务亏损10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亏72.9亿元,中电联认为“煤价上涨是根本原因”。 虽然电网企业的经营情况比发电企业稍好,但极低的利润率让电网企业也无法长期承担火电企业的成本转移。国家电网副总经理舒印彪近日表示,国家电网拥有2万余亿元资产,利润只有400余亿元,这样的利润率在世界范围内都不高。“目前上调的部分省份的上网电价,因销售电价没有调整,所以这部分增加的成本由国家电网承担,必然会影响到公司利润情况。不过,相信在合适的时机,销售电价会调整。”舒印彪向媒体表示。 不少业内人士和专家向记者表示,电企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大了电力缺口,上调电价已经成为了短期内国家缓解日益严重的电荒最实际可行的方法。 华东电网公司发展策划部高级工程师杨宗麟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调销售电价,从目前煤电联动的角度看,将有利于提高电力企业的积极性,有利于缓解当前部分地区缺电情况。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专栏)教授也认为,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不到位的情况下,提高电价能在短期内缓解缺电情况。电价上调对CPI的影响主要在于市场的预期,一般而言,上调1分钱销售电价对CPI的影响并不大。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助理张粒子教授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电网企业不会长期承担火电企业的成本压力,长期来看这样的成本压力是会向终端释放的。 然而由于考虑到国内的通胀压力依然存在,多位专家建议,提高电价,尤其是销售电价,应该首先上调工业电价,居民用电应该以需求侧管理的方法来解决。 林伯强表示,如果国家决心上调电价,应该上调工业电价,居民电价应该以阶梯电价的方式解决。 张粒子表示,由于今年年初以来不少高耗能企业出现了较明显的反弹迹象,上调工业用电有利于节能减排和调整产业结构。 杨宗麟认为,终端销售电价上调会对CPI带来一定影响,尤其是如果简单上调居民电价会给老百姓带来心理上的连锁反应,他认为对于居民电价,梯度电价和峰谷电价政策现在出台或推广是个比较好的时机,这也让老百姓感到政府不是纯粹涨价,而是引导大家合理科学的用电,从而缓解当前电力紧缺的局面。如果能够在迫使用电大户在淘汰落后生产力方面,那上调工业用电是比较有智慧的做法。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