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快讯要闻

超百亿境外人民币回流内地债市 内地收益更高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1-06-02 10:04:39 来源:一财网

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的回流渠道不断拓宽,更多的境外人民币资金在回流境内市场。自去年央行允许三类境外机构进入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以来,境外机构买入银行间市场的债券量在不断增加中,据粗略数据估计,这一规模可能已经超过100亿元。

境外机构参与量逐步增加

《第一财经日报》近日查询了“中国债券信息网”发布的统计数据,该网站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后台登记结算机构——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的官方网站。其数据显示,在按投资者类型统计的债券托管量数据中,“商业银行”项下列入“其他”类银行的债券托管量到今年4月份已经增加到了109.75亿元,而该栏统计数据在去年11月份之前一直保持着0的状态,仅有少数月份出现过0.2亿元的微量增长。

数据显示,从去年11月份开始,该栏数据突然从原来的0增加至58.2亿元,其后基本呈稳步增长趋势。去年12月份增加至81.35亿元,今年1月份略有减少,2月份重新增至81.85亿元,3月份增至102.85亿元,今年4月份再度增至109.75亿元。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商业银行下的“其他”栏是将不能归结于现有银行类型之外的银行的托管量统计在内。

中债网的统计报表显示,目前统计在“商业银行”项下的银行类型主要包括“全国性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村镇银行”。显然,境外参加行并不属于上述几类银行。

当记者询问“其他”项是否包含境外参加银行时,该人士表示,“可以做这样的考虑”,但他们没有对外披露该项数据的权力。

央行于2010年8月16日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下称《通知》),允许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香港、澳门地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参加行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此后陆续有三批境外银行获得这一资格,截至5月2日,获批的银行已达到20家。

从时间上来看,“其他”类型银行的债券托管量增长主要从去年底开始,与境外银行获批的时间也比较吻合,从这一角度考虑,该项数据的增长很可能主要是境外银行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所带来的。

此外,香港金融管理局作为货币当局也已于去年底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市。考虑到货币当局并不被归入“银行”类范畴,这意味着,自去年底以来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市的资金很可能已超过100亿元。

境内债券市场极具吸引力

记者了解到,境外银行参与银行间债市,必须通过境内银行代理进行。但代理行仅代理前台交易,并不代理结算,境外行拥有自己的托管账户。

“境外行要通过代理行交易终端来交易,代理行可以接受境外行的交易意向代理报价,也可以直接接受交易指令代理交易。”一国有大行债券交易员说,“但后台的清算、账户管理等都由境外行自己进行,境外行有自己的账户。” 目前该行也是境内代理行之一。

这意味着境外行会被纳入到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的托管量统计机构中。该人士表示,目前境外银行仅可以参与银行间债市的现券买卖业务。仅有少数境外银行可以从事资金拆借业务,但其目的仅限于为跨境人民币结算提供短期的资金融通。

作为首批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市的境外银行之一,恒生银行总经理兼财资及投资业务主管冯孝忠向本报记者表示,内地20万亿元规模的银行间债市,对于受额度限制的香港银行来说规模相当大。而额度都用来买入并持有债券,基本没有卖出的情况。他没有透露具体的额度情况。

“镜内市场对于香港的人民币资金应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总部设在香港的盘实基金风险管理总监钱峰对本报记者表示,“境内债市收益率比香港一般要高出2~3个百分点,资金进入境内市场既可以享受较高的收益率,同时还可以获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

以国债发行为例,去年底财政部在香港发行的10年国债利率仅为2.48%,而境内10年期国债发行利率则达到3.77%,而公司债的利差相差会更大一些。

钱峰指出,这些人民币资金主要来自于跨境贸易结算,属于投资性资金,并有额度限制,其对境内市场的影响不会很大。如果境内市场开放度进一步加大,使得大量投机性资金进入,可能才会对境内市场带来较大影响。

对于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市,监管局都设定了一定额度限制,但境外行均对所批额度三缄其口。目前只有香港金融管理局披露了其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市的额度为150亿元。

 

责任编辑:翁建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