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业靠天吃饭的历史再次表明,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6月8日,东北证券发布今年5月的经营情况公告。公告显示,2011年5月东北证券实现净利润-6960.20万元,出现亏损的现象。而在同一天,共有六家上市券商公布了5月经营数据,东北证券成唯一一家业绩出现亏损的上市券商。 通过对东北证券已经公开的历史数据整理,本刊记者发现截至一季度末,东北证券的自营规模过大,这使得在5月份股市大幅下跌的环境下,出现营业亏损的可能性大大上升。 自营高弹性拖累业绩 东北证券2011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公司自营业务(包括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营业收入占比为20.6%。在2011年第一季度市场震荡上行的环境下,自营业务收入仅为7700万元,同比基本持平,环比减少了48.5%。值得关注的是,在公司的证券投资业务中,持有的股票市值将近10亿元,而重仓股则达到了5亿元,按照一季度末公布的净资本35.4亿元计算,证券投资类金额占净资本的比例接近了30%。而同期,上证指数下跌接近6%。照这样来大致估算,如果公司证券投资5月份的持仓情况未发生较大变化,将直接亏损将近6000万元,对经营业绩拖累明显。 事实上,一直以来,东北证券的自营业务弹性就较大。而在自营业务中,证券投资类占比最高。东北证券股票投资的激进操作风格造就了自营业务整体的高弹性。最为明显的就是去年第三季度,受益于A股市场的反弹,东北证券实现的净利润比2010年上半年实现的净利润增长将近2倍之多。而其中,自营则是主导力量,去年三季度东北证券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合计盈利1.76亿元。到去年四季度,东北证券更是借助市场的好转,加大了权益投资规模,仅证券投资类单季就实现了1.5亿元的收入。根据此前东方证券对该公司自营业务的静态测算,如果股市上涨10%,东北证券当期的净利润弹性将达到14%以上。 其他业务业绩贡献有限 在各大券商大打佣金战时,经纪业务利润贡献度下降早已成为共识,而对于东北证券这类中小券商,传统的经纪业务业绩贡献历来占比就高。2010年数据显示,东北证券经纪业务实现收入12.24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71.99%,其中平均佣金率较2009年下降了0.03个百分点。 就去年表现相对不错的投行业务来看,公开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在股票及股票连接承销业务领域和企业主体债券承销业务领域,公司均未有所收获。 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始于2009年7月,相关数据显示,东北证券目前共管理4只集合理财产品,资产净值合计35亿元,而近期更有两只产品融通一期和5号基金优选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获批。2010年,公司是实现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0.13亿元,是2010年同期收入的2.1倍,资产管理业务占总收入比重为3.55%。可见,收取的管理费对公司整体业绩贡献极其有限。 历史数据显示,经纪和自营对东北证券的收入贡献度基本在80-90%,2009年曾一度高达93%,为上市公司最高;2010年虽有所下降,但也在80%。自营的高弹性以及过度依仗经纪及自营业务,使得东北证券在牛市中业绩乐观,但是在熊市则明显没那么幸运了。 业务拓展亟待资金解渴 6月1日,东北证券发布公告称,公司2010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公司配股决议有效期延长一年的议案》中配股决议的有效期将于2011年6月17日到期。为保证公司配股方案的连续性,公司拟对配股决议有效期延长一年,即自公司2011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本议案之日起12个月内有效。 公司的配股再融资于2009年6月就已经提出,将于本月17日到期,公司也一直未放弃再融资补充净资本金之路。在6月2日证券业协会公布的证券公司净资本排名,东北证券以34.5亿元的净资本排在27位,位列上市券商的倒数第三位。 在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体系下,净资本已经成为制约东北证券经营发展的主要问题。根据中国证监会在《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中规定,证券公司开展各项业务的规模均与净资本挂钩,以自营为例,自营权益类证券及证券衍生品的合计额不得超过净资本的100%,自营固定收益类证券的合计额不得超过净资本的500%。 2010年以来,各大一线券商的创新业务开展得如火如荼,东北证券却未能分羹。东北证券到目前为止仍然未能获得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数据显示,融资融券的交易规模和份额出现逐月增长现象。而配股再融资的顺利完成,将使得公司的净资本达到40亿元以上,也将加快公司获得开展融资融券业务资格的速度。在中小板、创业板加快发行速度的背景下,券商PE也加快了发展速度,如中信、海通等纷纷加入这一行列。东北证券虽然已经获得直投资格,于2010年11月26日成立了东证融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但是注册资本才1亿元,相对于中信证券旗下的金石投资52亿元的注册资本,犹如凤毛麟角。在券商直投风行之际,东北证券有限的资金显然丢失了一块“肥田”。 责任编辑:李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