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但往常齐心协力的股市和商品市场近来却发生了内讧。 短期的“反目”可以参照昨日国内商品期货和股指的分化。尽管周二央行“提准”带来了全市场的利空信号,但商品上的资金对此的理解似乎是“利空出尽”,沪铜、天胶、棉花、白糖等主要品种都出现高开上涨,主力合约涨幅普遍在1%~2%之间。同时股市大盘的反应却让人失望,上证综合指数再次下滑约24点,沪深300指数亦下跌超过1%。 5月中旬至今,商品期货市场和股市两者的不和更加明显,股市大盘4~5月间经历了约400点的单边下挫,5月至今的下滑就达到200点。此间沪铜从低位反弹的幅度却高达7%,天胶价格回升了13%,白糖恢复了约7%,其他品种亦有一定幅度的“逆势”上涨。它们面对的宏观情况完全相同——中国紧缩的货币政策。今年以来,国内针对通胀压力,央行采取了连续的货币组合拳,先后两次加息、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在共同受到调控效应作用下,商品和股指表现的差异性显示了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特征。”光大期货研究所余宏斌认为。 国内通胀压力短期属于成本因素,长期而言则是结构性因素。对比2005~2011年的中国PMI指数和通胀同比数据,PMI指数处于6年中的偏低水平,而通胀水平处于6年的偏高水平,这一高一低如何收敛,正是政策取向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制约市场的背景性因素。当然就目前而言,PMI指数仍然处于50%上方,一到二季度国内整体经济增长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但其中投资的贡献因素仍然较大。 余宏斌指出,在上述背景的制约下,加上未来市场可能存在的资金分流预期,以及市场供给充裕等因素下,股市表现弱于商品。而商品虽然受同样的宏观背景因素制约,但是外部流动性充裕在国际商品价格上的一定体现,仍能传导影响国内商品价格,且由于北半球天气因素影响,农产品获得明显的反弹。 尽管美国QE2接近尾声、QE3生死未卜,但外盘商品却依旧“不缺钱”,多数品种已从2月开始的“大萧条”中恢复。伦敦三个月铜价比5月低点上行7%,布伦特原油反弹近10%,受商品整体回升、种植面积下降等因素影响,美盘的农产品也逐渐反攻,CBOT大豆期价较5月反弹超过5%,再次回到1400美分/蒲式耳上方。一些谷物价格本来就较其他商品的回调有限,5月以来,美玉米价格就再创新高,一度逼近800美分/蒲式耳。而从5月2日至今,以美股为首的全球股市极尽低迷,道琼斯工业指数一个半月狂泻近1000点,中国股市也不能独善其身,何况国内的收紧步伐还远不见结束。 美国数据这个股市的晴雨表近期属“阴”。5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和制造业数据均从高点继续回落,显示改善势头放缓。美国谘商会消费者信心指数在2月触及70.4的高位后,逐月回落,5月为60.8。继纽约联储、费城联储制造指数回落后,5月的美国ISM制造指数从4月的60.4大幅回落至53.5,显示该领域的增速放缓。就业数据方面,4月非农就业人数虽有改善,但是失业率仍然处于高位。当周失业申请人数变化情况,在2005~2011年中,虽然比危机后的2009年、2010年数值低,但是离2005、2006、2007年的平均水平仍然有距离。 在本周二高达5.5%的中国CPI数据和50个基点的“提准”后,内盘商品、股市再次出现了背离,显示宏观的收紧仍然更多作用于股指,而在外盘“输入性”上涨面前,国内商品价格依旧坚挺。业内人士分析,虽然“提准”这个政策靴子已经落地,但股市资金还在等待另一个靴子——加息。而一些商品价格主要还受到外盘走势的支撑,那些对股市利空的收紧政策的出台,都可以视为商品利空因素的减弱。
责任编辑:章水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