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国棉花价格大幅波动,郑棉主力合约一度下跌超过30%。近日市场再度出现大幅下挫行情,是否预示了高棉价时代的结束呢? 一、棉价向基本面回归 1.全球供需格局改变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棉花需求迅速增加,但是供应受到种植和生长的时滞影响,全球棉花供需缺口一度达到1702万包,棉价一涨再涨,接连创下历史新高。进入2011年,高棉价对市场供求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影响,一方面,高棉价刺激全球棉花播种面积增加,预计产量达到近六年以来的新高;另一方面,过高的价格抑制需求,全球棉花需求在金融危机之后首次低于产量,全球棉花基本面由之前的供需紧张向供需平衡过渡。进入2011年后,我国棉花基本面也在由金融危机后的极度紧张向供需平衡转变。一方面,高棉价刺激种植面积增加,产量有望出现增长;另一方面,纺织业需求增速放缓,企业订单减少,棉花价格从34000元/吨以上下跌到25000元/吨。 2.上半年我国需求不济 我国是全球棉花第一大消费国和第一大进口国,我国国内消费占全球棉花消费的40%,我国棉花进口占全球棉花进口量的40.6%,可以说,我国需求变动足以影响全球棉花价格。 2011年上半年,我国棉纺织业在重重压力之下,表现出增速放缓、需求不济的局面。因劳动力价格上涨、棉花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电力短缺影响开工、资金紧张抑制采购,棉纺织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备受煎熬。除外,外商将订单向越南、孟加拉国等成本低的国家转移,加剧了纺织企业开工率的下降。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下,纺织企业疲弱的需求为过度炒作的棉花价格铺设了下跌的轨道。 需求放缓可以从我国棉花进口数据中得到验证。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我国5月进口棉花144559吨,较上年同期下滑27%。今年前5个月,我国棉花进口量较上年同期减少11.7%,至120万吨。在进口减少、棉纱库存增加的同时,“发高烧”的棉价得以向基本面回归。 3.库存棉花待出售 经历了2009和2010年棉花价格的暴涨,无论是农民还是棉花加工厂都体会到了屯棉惜售的好处。春节前,市场普遍预计节后企业开工增加,棉花又将供不应求,市场热炒棉花价格再创历史新高。但是节后3、4、5月份,棉花价格一路下跌,跌幅超过30%,市场变化之快使很多农民和轧花厂没有来得及出脱手中的库存,囤积的棉花损失惨重。 目前处于6月下旬,再有2个多月,我国新棉就将上市。从纺织企业需求来看,大型企业利用前期购买的进口棉和新疆棉能够坚持使用到今年8月份,即新棉上市之前;中小型企业不看好后市,保持观望,资金紧张也限制企业大量采购。这使得手中屯有棉花的棉农和企业会在价格稍稍反弹的时候便会抛售,这一预期使得棉价难以大幅反弹。 二、我国进入高棉价时代 1.成本上升 2011年,国家制定的棉花最低保护价是19800元/吨,超过了以往的价格,其中植棉成本上涨是提高价格的重要原因。 从种植成本来看,农资价格和劳动力价格上涨推高了棉价。2011年,化肥生产厂家提高了出厂价,尿素价格同比上涨28.9%;种子上涨5—10元/罐,同比增幅10%。农资价格上涨导致植棉物化成本每亩增加投入几十元。棉田的管理投入也呈现加大趋势,许多棉农实施营养钵育苗移栽,采用地膜覆盖种植,投入大大增加。劳动力工资大幅增加,生产用工价格普遍比上年增加30—40元/天。 2.关注内需增长步伐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勇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纺织峰会”上表示,中国纺织行业靠出口拉动增长的情况已经出现转变,过去5年中,中国纺织业内销占比呈阶梯状上升,去年内销占比已经超过了80%。从市场占有率来看,我国纺织业、服装业在国际市场占有率均超过30%,正在逐步趋向饱和。所以,观察我国棉纺织业需求好坏不仅仅仅限于关注外需,需要把内需加入进去。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对价格承受能力增强,内需提高弥补外需下降的趋势会成为现实。从行情把握的角度来看,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纺织企业内需份额增长的步伐。 3.国储收购是基础支撑 2010年8—10月份,国家先后抛储棉花100万吨,国储当前的剩余库存不足130万吨,可以说,作为战略物资的棉花,国储库存已经“捉襟见肘”。从棉花调控需要来看,面对我国每年1000万吨左右的棉花消费,国家需要大量补充棉花库存才能具备影响市场的调控能力,所以,国储补库后市会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从补库可能的时间点来看,一是在今年新棉没有上市之前,棉花价格持续回落,国家出手收储;二是等新棉上市之后,利用供应充足之时补充库存。无论什么时候出手,都将成为棉价上涨的动力。 三、结论及投资策略 预计6—7月份,棉花价格还会向基本面回归,如果再度出台紧缩政策,郑棉CF1201合约会跌向22000元/吨。8月份—新棉上市,棉花价格会逐步止跌上移。这一期间,天气、收储和需求都将成为价格止跌上升的动力。在成本和需求的推动下,预计棉花价格会向25000元/吨靠拢。中长线操作者可等待价格下跌筑底后买进,反弹目标价位25000—30000。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