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头条附属

经济进入通缩危险依然存在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09-02-11 16:38:27 来源:新浪财经

  中国国家统计局10日公布了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指数,其中,CPI同比上涨1.0%;而PPI同比下降3.3%。与2008年12月相比,1月份CPI同比涨幅回落0.2个百分点,而PPI同比降幅则加深2.2个百分点。如何解读2009年开局之年的经济指标,并据此判断宏观经济的走势,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无疑具有风向标的指示作用。

  从CPI和PPI的具体数据看,比外界预期的要温和很多。这似乎意味着,尽管经济总体形势严峻,但在政策的熨平效应下,并没有陷入通缩的危险。

  但我们认为,分析CPI和PPI的具体指标,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似乎更为有用。在1月份,CPI没有破1向零时代迈进,春节效应产生的食品价格的上涨功不可没, 1月份的食品类价格总体同比上涨了4.2%,而非食品价格同比却下降了0.6%。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春节因素的存在,CPI破1的可能应该非常之大。同时,PPI已经连续两个月同比下降,而且比2008年12月下降程度有所加深。但是,如果进一步考虑到1月份原油出厂价格下降49.9%,顺丁橡胶(资讯,行情)价格下降39.0%的事实,加上考虑到2008年8月份之前价格通胀推高的基数,PPI同比下降3.3%的确已属不易。也就是说,如果仅仅从CPI和PPI本身的数据来看,现在判断我国经济是否进入通缩似乎为时尚早。

  但如果考虑经济周期本身的规律和政策的滞后效应,加之春节等非常规因素导致的指数的失真,我们认为,对1月份CPI和PPI的解读一定要秉承审慎乐观的态度。就周边因素看,美国和欧洲经济都已经陷入了深度的衰退,甚至极有可能陷入萧条,这对整个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显然是长期的,尽管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并未出现一边倒的下降,但从2009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来看,仍然处于下降通道,即使有反弹,也是下降的中继而已。如果进一步考虑到周期因素和2008年本身全球通胀所造成的“基数”很高的事实,即使2009年大宗商品价格不下降,PPI同比下降仍然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在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下,期待中国在价格走势上一枝独秀显然纯属一厢情愿。

  因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滞后效应,4万亿政策的积极效果目前仅限于信心的提升和未来的预期,而实际产生的效应只在个别领域。也就是说,对于1月份CPI和PPI本身的“温和数据”,如果站在2009年一年的趋势观察,我们更应该避免盲目乐观造成政策的不当和犹豫,使中国经济陷入可怕的通缩。考虑到中国增长模式转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以及出口形势的严峻和内需刺激之不易,特别是,春节过后的习惯性季节萧条,无疑将导致2月份和3月份数据不会太漂亮,如果政策不能及时有力地熨平周期,宏观经济进入通缩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确立正确的宏观经济目标,并加大政策干预的力度将非常必要。这次金融危机告诉我们,必须下决心进行模式的转型,必须下决心对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和问题通过改革进行解决,必须通过弥补在民生领域的欠账,夯实经济未来健康发展的民生基石,这显然比单纯的保8%要更有意义。从政策本身来看,我们认为,目前在政策的执行力和政策的力度上都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去年11月提出的4万亿的投资计划,一方面到目前为止进度过于缓慢,另一方面,缺乏持久赢利模式又导致吸引民间资本的不力,因而吸纳劳动力有限。

  因此,下一步的宏观政策,不能过于关注短期数据的走坏,而应该做好十足的心理准备应对数据的进一步恶化,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4万亿投资的执行力和九大产业振兴规划的落实上,集中到关键领域的推动和民生工程的建设上。特别是,考虑到国家超强的资源控制能力,我们认为一定要加大政策力度,下政策猛药。4万亿的投资对于熨平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而言,力度显然不够。国家有必要在开放电信等领域吸引民间投资上迈出更大的步伐,有必要在对中小企业大幅度的减税上有进一步的举措,有必要通过预算赤字加大政府投资寻找新的增长拐点。这样,即使一季度甚至二季度的数据进一步下滑,但政策的效应也能够避免中国经济“拐入”通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